在繁华的首都北京,隐匿于南城中轴线天桥地区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演艺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现代气息,自 1951 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历经岁月沉淀,于 1962 年正式更名至今,它始终承载着传承知识、激发探索的使命,作为新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它见证了无数人的好奇目光,也在科学普及与文化交流中持续绽放光彩。

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仿若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冒险,馆内珍藏的文物、化石、标本数量超十万件,每一件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有力佐证,从古老的岩石矿物到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从神秘莫测的史前生物遗骸到展现现代生物多样的各类展品,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自然画卷。
走进古爬行动物厅,仿佛瞬间被拉回两亿多年前的远古时代,这里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等为代表,生动地展现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艰难进化的历程,大厅中央,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的化石,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诉说着远古的传奇,体长达 26 米的井研马门溪龙,其庞大的身躯和背上剑板状的骨板,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界的神奇创造力,而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以及称霸海洋的鱼龙等化石,则进一步丰富了这幅远古生态图鉴,借助多媒体电脑,观众们可以清晰地欣赏到恐龙化石的原始埋藏状态,通过“化石搜寻器”亲身体验古生物学家挖掘化石时的艰辛与乐趣,更能从模拟地层演示中深刻感受到地球沧海桑田般的地质变迁,在这里,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光芒,大人们也仿佛找回了那份久违的求知热情。
移步至古哺乳动物厅,整体色调采用米黄色系,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神秘的氛围,恰似古哺乳动物化石原始埋藏地层的古老色彩,展览精心挑选了 108 件展品,全面展示了古哺乳动物演化支系的大部分代表动物,入口处序厅的主题展标独具匠心,以新生代具有代表性的剑齿虎捕食大唇犀的场景为蓝本,通过骨架复原的形式,逼真地再现了古哺乳动物繁盛时期的典型生活场景,沿着展厅缓缓前行,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新生代哺乳动物发展与繁荣、第四纪哺乳动物专题以及灵长类演化等部分依次展开,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小巧玲珑的张和兽化石,它是古新世初期树栖哺乳动物的代表;还有身形巨大、肩部有一团粗糙黑毛的巨鬣狗,曾经是草原上的霸主,而黄河象、猛犸象等象类家族成员的化石,更是以其高大威猛的形象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珍贵的化石不仅呈现了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还详细阐述了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让人们对地球生命演化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展厅则像是一本打开的生命进化史书,重点讲述了化石形成、生命起源以及寒武纪大爆发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多细胞的后生动物,再到脊椎动物起源,生命的进化历程在这里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展厅内陈列着许多精美的化石,配合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将亿万年前的远古世界栩栩如生地还原在观众眼前,地层褶皱展现出地壳运动的磅礴力量,米勒实验则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生命起源的科学原理,观众们在参与展品互动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 4.6 亿年前的海洋之中,与远古生物一同感受生命的律动,在趣味盎然的体验中收获丰富的古生物学知识。
恐龙公园展厅无疑是孩子们的欢乐天堂,这里有 23 条栩栩如生的恐龙、2 只灵动的翼龙以及一只坚喙蜥,它们共同构成了不同时期的恐龙世界模型,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各个时代的恐龙各具特色,或矫健奔跑,或昂首咆哮,生动地展现了恐龙王国的兴衰变迁,展厅内还设置了恐龙发掘现场,观众们可以亲眼目睹恐龙化石挖掘时的紧张场面,看到恐龙化石依然深埋在岩石中的状态。“热河生物群”和“恐龙时代海洋”两个幻象区域更是别出心裁,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出恐龙世界中的海洋生物,那些栩栩如生的庞然大物在水中穿梭游弋,令人叹为观止。
植物世界展厅则是一片绿色的宁静天地,这里展示了 1200 余件植物化石和各类现代植物标本,分设“植物演化”“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和“植物与人类”三个部分内容,植物演化厅以时间为线索,从地球诞生之初的蓝细菌开始,逐步介绍到内共生学说、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裸蕨类植物、楔叶类植物、真蕨类植物、前裸子植物、种子蕨、苏铁类植物、银杏类植物、松柏类植物、买麻藤类植物和被子植物,完整地呈现了植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化过程,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展厅则着重展示了形态各异的叶、绚丽多彩的花和千奇百怪的果实/种子,同时选取了热带雨林植物、红树林植物、荒漠植物、高寒植物、食虫植物和寄生植物等六种植被类型,生动地展现了植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关系,植物与人类展厅分为两个部分,外围墙面介绍了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和其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展厅中央区域则展示了五十多个国家的国花以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贝叶经实物,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植物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人之由来展厅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四大基本陈列之一,曾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并深受好评,在周国兴教授的精心指导下,该展览围绕“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两个永恒的话题展开,通过丰富的图版、珍贵的标本、多媒体展示、逼真的景观以及先进的投影和幻影成像技术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了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展览中的标本数量约 160 余件,包括现生动物标本、距今一两千万年前的古猿代表以及从地猿到现代人的各个阶段化石,这些珍贵的展品不仅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完整的人类演化史,更激发了人们对自身起源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欲望。
除了精彩纷呈的基本陈列,北京自然博物馆还会不定期推出各种临时主题展览,如“猛犸象”“达芬奇科技”“人体的奥秘”以及连续 12 年推出的“动物生肖”展览等,这些临时展览主题丰富多样、形式新颖独特,每次都能吸引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学习,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动物生肖”展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与动物标本相结合,让观众在了解生肖文化的同时,也能增长自然知识,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
北京自然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收藏和展示自然遗产的场所,更是一个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多年来,这里的科研人员在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博物馆还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北京市中小学生物知识竞赛、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以及博物馆之夜等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的欢迎和好评,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观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爱上自然科学、投身自然保护事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北京自然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2023 年 6 月 5 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这座承载着无数人记忆和梦想的博物馆开启了新的篇章,新馆建设被列为《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6 年 - 2035 年)》的重点项目之一,总建筑规模将达到约 20 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 5.77 公顷,新馆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展览展示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舒适的参观体验,国家自然博物馆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加强与国内外其他自然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回首过去,北京自然博物馆已经走过了七十余载的辉煌历程;展望未来,它将继续肩负起传承自然遗产、传播科学知识的神圣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创造更加灿烂的业绩,无论是亲子家庭寻找一个寓教于乐的周末好去处,还是自然科学爱好者渴望深入探索自然的奥秘,亦或是外地游客希望领略京城的文化魅力与科学风采,北京自然博物馆都将以它那无尽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迎接每一位探访者的到来,让我们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知识的渴望之情,走进这座神奇的博物馆,开启一段难忘的自然探索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