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一类发病率极低、种类繁多且复杂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在中国,罕见病患者约有2000万人。

罕见病的特点
1、种类繁多:罕见病涵盖血液、骨科、神经、肾脏、呼吸、皮肤及重症等多个学科,渐冻症、血友病(玻璃人)、多发性硬化症(木偶人)、脊髓性肌萎缩症(松软儿)等都是罕见病的典型代表。
2、诊断困难:罕见病涉及多个学科,临床医师普遍缺乏罕见病的专业知识,导致误诊率高,据统计,我国30%以上的罕见病患者需要5位至10位医生共同诊治才能确诊。
3、治疗费用高昂:由于罕见病患者数量稀少,药物研发成本高昂,因此治疗费用往往非常昂贵,曾经一针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价格高达70万元,虽然经过医保谈判后价格大幅降低,但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仍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4、社会关注度低:与常见病相比,罕见病的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很多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关注。
罕见病的防治现状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各界对罕见病认识的提高,罕见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罕见病管理,提高诊疗水平,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公布了多批罕见病目录,建立了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开展罕见病患者登记和监测工作,还通过医保谈判等方式降低罕见病用药价格,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参与罕见病的防治工作,公益组织、医疗机构和企业等纷纷伸出援手,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医疗援助、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罕见病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罕见病患者仍无法获得有效治疗或面临高额医疗费用压力;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水平有限,难以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度仍有待提高。
未来展望
罕见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努力,从提高认识、加强科研、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罕见病防治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罕见病患者将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关怀,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