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皮肤、黏膜以及眼白等部位出现异常的黄染现象时,它就像是身体发出的一道“黄色警报”,提示着我们身体内部可能存在着某些健康问题,对黄疸的细致观察,不仅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更能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线索,引领我们走向健康的彼岸。

从外观上看,黄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度黄疸时,或许只是眼白微微发黄,如同被一层淡薄的黄色纱衣轻轻笼罩,不易察觉,常常在不经意的对镜自照或他人的提醒下才被发现,随着黄疸程度的逐渐加重,皮肤也渐渐染上了黄色,这种黄色会先从面部、颈部开始蔓延,继而波及到躯干、四肢,甚至手掌和脚掌也不放过,呈现出一种较为均匀而广泛的黄染,严重情况下,皮肤的黄染颜色会变得深黄甚至棕黄,仿佛被岁月侵蚀的古老画卷,透着一种不健康的暗沉色调,而且,尿液的颜色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如同浓茶一般,色泽深黄,这是因为胆红素大量排入尿液所致;而粪便则可能变得浅淡,失去了正常应有的色泽,这是由于肠道中胆红素的减少导致的,这些外观上的改变都成为我们识别黄疸的重要标志。
黄疸的出现,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多样的病因,在肝脏疾病方面,病毒性肝炎是导致黄疸的常见元凶之一,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入侵人体后,它们在肝细胞内大量繁殖,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坏死,使得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大量的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从而引发黄疸,药物性肝损伤也不容忽视,某些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等,在使用不当或个体过敏的情况下,会对肝脏造成毒性损害,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进而引发黄疸,酒精性肝病也是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的病因,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肝脏负担过重,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最终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黄疸症状。
除了肝脏疾病,胆道系统的疾病同样能引起黄疸,胆总管结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结石阻塞了胆总管时,胆汁的排泄通道被阻断,胆红素无法顺利进入肠道,而是反流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急剧上升,引发黄疸,胆囊炎、胆管炎等炎症性疾病,会使胆道黏膜充血、水肿、狭窄,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同样也会导致黄疸的发生,这些胆道疾病引发的黄疸,往往伴随着剧烈的腹痛、发热等症状,疼痛的部位通常位于右上腹,有时可放射至肩部或背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能导致黄疸的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破坏过多,生成大量胆红素,而肝脏发育尚未完善,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有限,导致暂时性的胆红素升高,一般在出生后 2 - 3 天出现,4 - 6 天达到高峰,7 - 10 天逐渐消退,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需过度担心,但如果是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则需要高度重视,这种情况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的红细胞在母体内被破坏,产生大量的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导致新生儿出现严重的黄疸,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在面对黄疸时,及时准确的检查对于明确病因至关重要,医生通常会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以及是否有服用特殊药物、饮酒习惯等信息,同时观察黄疸的分布范围、程度以及有无伴随症状等,血液检查是诊断黄疸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等)、血常规、凝血功能等项目,可以初步判断黄疸的类型和可能的病因,腹部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肝脏、胆囊、胆管等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有无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必要时,还可能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以更全面地了解胆道系统的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黄疸的治疗原则取决于其病因,对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治疗的关键在于抗病毒治疗,对于乙型肝炎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病毒复制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修复,从而改善肝脏功能,降低胆红素水平,配合使用保肝、护肝药物,如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可以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提高肝脏的解毒和代谢能力,在药物性肝损伤导致的黄疸治疗中,首要措施是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避免进一步损害肝脏,然后根据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保肝治疗和支持治疗,如补充维生素、能量合剂等营养物质,促进肝脏的恢复,对于胆总管结石引起的黄疸,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如果结石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以尝试采用保守治疗,如口服利胆药物促进结石排出;但如果结石较大、嵌顿或伴有严重的胆道感染、梗阻性黄疸等情况,则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等,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胆汁的通畅引流。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适当提前喂养,促进胎粪排泄,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但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如溶血病等引起的黄疸,则需要及时进行光疗、换血疗法等针对性治疗,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在黄疸的康复过程中,合理的饮食护理和生活调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肝脏的修复,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但要注意饮食易消化,避免过量食用动物蛋白,以免诱发肝性脑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和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黄疸作为一种身体发出的“黄色警报”,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医学信息,通过对黄疸的仔细观察、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健康挑战,守护身体的健康和活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黄疸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健康与幸福永远相伴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