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现代医学的众多检测手段中,血常规检查无疑是最基础且至关重要的一项,它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帮助医生打开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大门,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关键线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血常规的世界,揭开其背后隐藏的奥秘。
血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
1、红细胞系统
- 红细胞计数(RBC):这是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参考范围对于成年男性一般为(4.0 - 5.5)×10¹²/L,成年女性则为(3.5 - 5.0)×10¹²/L,红细胞作为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承担着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重任,当红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多种疾病状态,红细胞增多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长期吸烟导致的机体代偿性增加,也可能因居住在高原地区等环境因素引起;而红细胞减少则常见于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这些病症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或寿命,导致红细胞数量下降。
- 血红蛋白(Hb):其浓度正常范围成年男性为 120 - 160g/L,成年女性为 110 - 150g/L,新生儿为 170 - 200g/L,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负责与氧气结合并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器官,血红蛋白浓度的增减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在轻度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可能会有所降低,而随着病情加重,血红蛋白浓度会进一步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 红细胞压积(Hct):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正常参考范围男性在 0.40 - 0.50L/L,女性在 0.35 - 0.45L/L,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红细胞数量和大小密切相关,它可以辅助判断贫血的类型和程度,在一些贫血患者中,如果红细胞体积偏小,红细胞压积可能会相对偏低。
-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可测得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值为 80 - 94fl,通过分析平均红细胞体积的大小,可以对贫血进行分类,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可能是巨幼细胞性贫血;若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小,则常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代表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正常范围为 27 - 31pg,这一指标同样有助于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贫血,其 MCH 值会有所不同。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每升血液中平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正常值为 320 - 360g/L,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情况,对于贫血的判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白细胞系统
- 白细胞计数(WBC):成人的正常参考值一般在(4 - 10)×10⁹/L,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抵御感染,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以及手术后等情况;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后等原因导致,也可能出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中。
- 白细胞分类计数
- 中性粒细胞:正常参考范围为(0.5 - 0.7)×10⁹/L,占白细胞总数的 50% - 70%(50% - 70%),中性粒细胞在急性感染中起着关键的防御作用,尤其是细菌感染,当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会显著增高;而在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会相对降低或正常,同时伴有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
-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参考值(0.05 - 0.3)×10⁹/L,占比 0% -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某些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参考值(0 - 0.01)×10⁹/L,占比 0% -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等,但在临床上相对较少见。
- 淋巴细胞:正常参考范围(1.5 - 4.0)×10⁹/L,占白细胞总数的 20% - 50%(20% - 40%),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结核杆菌感染;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情况。
- 单核细胞:正常参考范围(0.03 - 0.08)×10⁹/L,占白细胞总数的 3% - 8%,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恢复期,如伤寒、疟疾等;也见于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结核病活动期等。
3、血小板系统
-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00 - 300)×10⁹/L,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小板增多则常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后急性失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
-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正常值为 7 - 11fl,MPV 可用于初步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MPV 增大支持血小板生成良好,但由于破坏增多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可能性大;MPV 减少则可能提示血小板生成不良。
- 血小板压积(PCT):正常值为 0.11% - 0.28%,血小板压积的变化与血小板数量和体积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血小板总体情况的一个辅助指标。
-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正常值为 9% - 17%,PDW 反映了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情况,对于血小板功能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
血常规检查作为一种基础且常规的临床检验项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是医生手中的“侦察兵”,能够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异常信号,许多疾病在初期阶段可能仅仅表现为血液成分的轻微变化,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时捕捉到这些蛛丝马迹,为医生提供诊断线索,从而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在贫血症状尚未明显之前,血常规检查可能就会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的异常,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血液问题,再如,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变化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进而指导用药方案的选择,而且,血常规检查操作简单、快速、成本相对较低,便于广泛应用和反复监测,无论是在门诊的常规体检中,还是在住院患者的病情监测过程中,血常规检查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动态地反映出患者身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情况,帮助医生观察治疗效果、评估病情的发展态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血常规检查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保障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血常规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血常规检查前,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饮食方面:一般要求空腹检查,因为进食后可能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暂时性的变化,影响检测结果,通常需要在检查前 8 - 12 小时禁食,但可以适量饮用少量清水。
2、生活习惯: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和充足的睡眠,剧烈运动可能会引起白细胞计数的短暂升高,而情绪波动和疲劳状态可能会对血液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
3、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常规的结果,如抗生素、抗炎药、抗凝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