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的是大同还是兰州
读盛唐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使至塞上》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经历代文人推崇:《红楼梦》中曹雪芹用香菱的话点明,一个[直],一个[圆],合上书,闭上眼,似乎脑诲中浮现出瑰丽的画卷。后来叶圣陶也评论王维的这两句诗。@@其实,大漠孤姻直,长河落日圆的地方就在一一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在中卫沙坡头才能对号入座。因为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与腾格里沙漠的一个高200米的新月型沙丘相依相偎,具备了大漠长河的完整的意境。
谢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只需看上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便知,这里所指“大漠”、“长河”既不在兰州,更不在大同。“居延”指得是居延海,在今甘肃张掖附近,早已干涸。但在诗人生活的唐代这里可是水草肥美,风光无限。而诗中所提“大漠”指得是巴丹吉林沙漠,而“长河”並非指黄河,而是指发源于祁连山,注入居延海的弱水河(今黑河)。别忘了,在诗人生活的唐代,这条河水量很大。(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诗词原文: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词白话翻译:
奉命出使边塞
乘单车想去探视边关,要去的属国还在居延海北边。
自己乘坐的蓬车飘出了边疆,看到北归大雁正进入胡人的天空。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在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大人已在燕然。
诗中地名:居延海,现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漠,巴丹吉林沙漠或腾格里沙漠;长河,黄河,或黑河或石羊河,一般应是指黄河;萧关,今宁夏固原境内;燕然,今蒙古国中部的杭爱山。
王维生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诗人35岁时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王维出使边塞可能路线:
图1 王维出使边塞路线示意图(图中①为诗人的目的地前站居延海;淡蓝色路线为可能路线1,红色路线为可能路线2)
假设1:诗中长河指的是黄河
可能路线1:从诗中可以看出王维从长安都城(今西安)出发,路过了萧关(今固原附近),然后可能有两条路线到河西走廊,一条是从固原到兰州再到武威、张掖,然后沿黑河到居延海(今额济纳旗),这一路与黄河的交叉点在兰州,很显然兰州没有沙漠,不应该有大漠孤烟直的感受(见上图蓝色路线示意)。
可能路线2:另一可能路线是诗人到萧关(固原)后北上到沙坡头(中卫市),然后沿着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西进经过景泰后到达武威、张掖,再到居延海,中间不用进入沙漠,不经过兰州(见上图红色路线示意)。这一路与黄河的交叉点就在沙坡头,此处既有腾格里沙漠,又有黄河,另外是沙漠边缘的中卫平原,这里有人口居住,所以在此地完全能够感受到大漠、孤烟、长河和落日。另外推测此时应该是秋季,如果是冬春季节此处经常刮风就没有孤烟直了,大雁北归应该是秋季。也还推测诗人看到的不一定是狼烟,诗人出使边塞发生在公元736年,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正好是开元盛世时期,中国西北边境还是比较和平,不应该是狼烟。(你们感受下下图)
假设2:诗中长河不一定是指的黄河,而有可能是黑河或石羊河
如果诗中长河不是指黄河,则有可能指的是黑河或石羊河,因为居延海就是黑河的尾闾,作者也有可能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描述,但这种境况则只能发生在巴丹吉林沙漠里了,不可能是腾格里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