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岭南大地的文化版图中,广东省博物馆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承载着广东乃至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宝库,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文明的传承,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广东省博物馆的历史脉络、建筑特色、丰富馆藏以及精彩展览,一同领略这座文化殿堂的非凡风采。
历史沿革
(一)筹备与开放
广东省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7年,当时开始筹备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旧馆,经过两年的努力,于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其馆址位于文明路6号,这里曾是清代广州贡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后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命广场)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楼、中山大学天文台所在地。
(二)新馆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旧馆已难以满足需求,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8.842亿元兴建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同年,新馆建筑方案设计国际邀请竞赛举行,众多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单位参与竞争,最终“珍宝容器”设计方案脱颖而出,2004年12月12日,新馆在广州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奠基开工,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历经数年精心建设,2010年5月18日,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建筑特色
(一)设计理念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创意源于广东传统的工艺品——象牙球,其空间组织就像象牙球镂空的工艺,内部功能层层相扣,展厅、回廊、中庭与整体结构紧密结合,由内向外逐层展开,大面积的绿地草坡沿博物馆向西逐渐减缓,形成清晰的主入口广场,并与中央林荫大道融为一体,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
(二)外观与结构
从外观上看,博物馆的造型仿佛一件雕通的宝盒,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载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体系,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使建筑本身极具视觉冲击力,还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中庭高度从观众入口大厅直达顶层,自然光线通过顶部玻璃天窗洒入,四周通过坡道、楼梯、扶梯等连接上下层走廊,引导观众进入各展厅,同时走廊设置了不同的活动厅漂浮于中庭上空,在活动厅上设钢桥连接,成为空间的活跃因素,为了延续“宝盒”的透雕构思,走廊也通过打孔金属板和中庭空间隔断,若隐若现之中层次感得到了加强。
丰富馆藏
(一)数量与种类
截至2024年5月,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32万余件(套),包括历史、自然、艺术、革命文物四大类,此外还收藏有图书资料10余万册,端砚、潮州木雕、外销艺术品、出水文物、自然资源系列藏品是优势馆藏,尤其是馆藏古代字画和陶瓷两类传世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在中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二)部分珍贵藏品
- 宋金项饰:这是“南海一号”沉船上第一件被打捞出水的金器,长172厘米,重达566克,由四股八条纯金线编制而成,一端是葡萄纹饰的长条带钩,装饰有璎珞纹,另一端有四个小圆环方便调节松紧,具有浓厚的阿拉伯风情,它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
-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这套壁纸真实又趣味地反映了广州的风土人情,如水乡稻作、茶叶贸易等场景,是当时外销壁纸中的精华之作,展现了东方文化中妙趣横生的民俗之趣。
- 金漆神龛:此神龛体量庞大、雕饰精美,为潮州木雕的佳品,采用多层次镂通雕,雕刻密而不乱、人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古人美好的原始信念。
- 兽面纹青铜盉:1974年出土于广东信宜,是西周铜盉在广东省的首次发现,把西周文物出土的范围向南延伸至此,其通高26.2厘米,口径14.2厘米,盉身花纹多样,有夔纹、斜角雷纹、饕餮纹等,是南北交流的重要见证物。
- 石湾窑陶塑金丝猫:清代中后期石湾陶塑名家黄炳采用“胎毛技法”制作,猫的毛色金黄而富有光泽,肌肉走向逼真,四爪紧绷,背部拱起,瞠目而视,栩栩如生。
- 广宁玉雕白切鸡:这是用广宁玉雕刻而成的白切鸡,广宁玉是我国五大名石之一,这只“白切鸡”颜色逼真,细节更是精雕细刻,连鸡皮上的细小毛孔都清晰可见。
精彩展览
(一)常设展览
-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该展览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分为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烽火四篇,通过文物、图片、油画、雕塑、模型、多媒体、复原场景等丰富的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广东从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变迁。
- 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展馆近4000平方米,共有地质地貌、矿产、宝玉石、中草药、陆生野生动物、海洋生物、古生物等7个主题展览,主要包括《我们的家园——地质地貌馆》、《我们的宝藏——矿产资源馆》、《石之精灵——宝石馆》、《岭南本草——中草药馆》、《陆生的动物居民们——陆生野生动物馆》、《海洋动物世界——海洋馆》、《探寻消失的生命——古生物馆》等。
- 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分源流篇、制作篇、艺术篇、器用篇、欣赏篇,展出木雕实物200多件(套),有描金漆画、图大寿屏、圆雕蟹篓,还有造型独特的神龛、神亭、神轿、薰炉罩、馔盒、糖果架、纸煤筒等,筹展人员逼真地复原传统潮汕民居的厅堂、卧室、书房等场景,再现了木雕制品在潮汕民间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陈设应用。
- 馆藏历代陶瓷展览:以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馆藏陶瓷文物为依托,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中国陶瓷从产生、发展、到兴盛的历史,该展览从馆藏中精选出近三百件文物,从工艺的进步、器物的演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面貌。
- 端砚艺术展览:展示厅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展出馆藏端砚近200方,展览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砚林回溯,概要介绍砚的源流、端砚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色;第二部分:石质粹美,对端石独特的自然属性加以介绍;第三部分:神工鬼斧,从工艺流程、雕刻技法、砚形砚式、装饰题材、因材施艺五个方面对端砚的工艺加以展示介绍;第四部分:镌诗题铭,以50余件明清时期镌有铭文的端砚,展示更加深沉的砚文化内涵。
(二)临时展览
- 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2015年9月23日至2016年3月20日):本次展览以“南澳I号”、“万历号”这两艘沉船的发现及研究为基础,探索这一时期海洋中西方海洋贸易的发展、内涵与变迁,展览分为“中国海洋贸易黄金时代的到来”、“碧海沉舟 - 东西洋沉船的发现”、“货通万国 - 海洋贸易物品”、“时间胶囊 - 流动的社会”、“东西汇流 - 大航海时代”五部分,让观众通过展览去了解这一段作为中国海洋贸易黄金时代前奏的绚丽图景。
- 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2024年2月6日至2024年6月2日):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四川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18家文博单位协办,该展览汇聚了来自长江流域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市共137件(套)珍贵展品,其中一级文物占比近40%,文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