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它又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这一节日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其起源说法多样,一种有影响的学说是汉文帝诛乱说,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掌权,诸吕势大,吕后病逝,周勃、陈平等人铲灭诸吕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勘平之日恰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示庆贺,文帝每年此夜出宫与民同乐,因为正月又称元月,“夜”在古语中叫“宵”,所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寓意
元宵节有着多重深刻的寓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团圆,这一天,无论家人分散在何处,都会尽量赶回家团聚,共度这欢乐的时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元宵(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完整,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人们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安顺遂、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等。
元宵节的习俗
- 赏花灯:这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正月十五之夜,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会前往观赏各种各样的花灯,这些花灯形状各异、色彩斑斓,有的是传统造型如红灯笼,有的则是根据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制作的人物、动物花灯等。
- 猜灯谜: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多种,猜灯谜不仅富有智慧和趣味,还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 舞龙舞狮:舞龙时,人们手持长杆,让龙在空中飞舞盘旋;舞狮则是通过两人配合,模仿狮子的各种动作,如跳跃、翻滚、蹲卧等,锣鼓喧天之中,龙和狮的精彩表演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 吃元宵:元宵作为节日的代表性美食,有着丰富的口味和多样的制作方法,北方的元宵多是将馅料切成小块,蘸水后在糯米粉中滚动而成,口感劲道;南方的汤圆则通常是用糯米粉包裹着馅料搓成圆形,质地软糯,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圆,都象征着团圆和甜蜜。
- 踩高跷:表演者脚踩数尺高的木跷,身着鲜艳的服装进行表演,动作娴熟且富有节奏感,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踩高跷在民间技艺中具有独特魅力,为元宵节增添了别样的热闹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