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 “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它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大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于 1225 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约在公元 1206 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后,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和维护、分配草场,每年 7~8 月间举行大聚会,入会的各支部落首领都要向大汗进献礼品和贡赋,并参加大汗举行的盛大宴会,会上还举行大规模的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 —— “好汉三艺”,清代,“那达慕” 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 “那达慕” 大会,并对比赛胜利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 。

那达慕大会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四开始举行,为期 5 天,也有持续 7 - 10 天的情况,地点通常选在草原上,如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等地,这些地方水草丰美,能为大规模的集会提供场地 。
那达慕大会的主要活动项目
- 摔跤:这是那达慕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比赛项目之一,摔跤手要身着特制的摔跤服 “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凝重华贵的威严感,摔跤手的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其足蹬马靴,腰缠一宽皮带或绸腰带,比赛时,摔跤手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是 2 的某次乘方数,如 8、16、32、64……,比赛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 “摔跤手歌” 唱过 3 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后,双方握手致意,然后比赛开始,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
- 赛马: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耐力极强,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赛马也是那达慕大会上重要的活动项目之一,参加者有时全是少年,有时不分年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赛马项目包括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 20、30、40 公里,先达终点为胜;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颠马赛,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参加赛马的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发令枪响之后,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观众们在赛道两旁高声呼喊,为骑手们加油助威 。
- 射箭: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 “男儿三技” 的又一项目,也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蒙古族射箭比赛分静射、骑射、远射三种,静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远射则是测验射手的臂力和弓的拉力,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大会的重要意义
- 传承民族文化:那达慕大会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通过各种传统项目的展示和传承,使蒙古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例如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独特民族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 增强民族凝聚力: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集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共同庆祝节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加强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那达慕大会也为不同地区的蒙古族人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 促进经济发展:那达慕大会期间,会有物资交流会等活动,牧民们会带上自己的畜产品在大会期间交换日用商品,这不仅促进了草原上的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也提高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那达慕大会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人们可以在大会上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表演、参与各种体育竞赛项目,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食物,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在忙碌的生产生活之余,能够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