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的喧嚣中,有一座承载着城市文化底蕴、见证着无数精彩瞬间的建筑——深圳大剧院,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罗湖区的桂园街道,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深圳大剧院诞生于特区建立之初,是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八大文化设施之一,自1984年开始建设,历经5年的精心打造,于1989年正式投入使用,其规划投资达8900万元,占地面积4.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在当时,这样的建设举措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和魄力的,也体现了深圳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追求。
从建筑外观来看,深圳大剧院的外墙采用金黄色玻璃幕墙,全封闭式结构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主体设施包括大剧场和音乐厅,二者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大剧场拥有1199座观众席,空间宽敞,视野良好,能满足各种大型文艺演出的需求,其舞台具备推、拉、升、降、旋转等多种功能,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升降乐池的主、副吊杆共62道由电脑控制,灯光控制和音响系统等均采用国外先进设备,确保了演出的高质量呈现,音乐厅则以其不采用电声设备却能达到国际同类设施水平的音向效果而闻名,错落式的座位设计,让观众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享受到近乎一致的音量和音质,堪称深圳特区高雅艺术的殿堂,附近的地下商业街、酒楼、歌舞厅、西餐厅、文艺沙龙、画廊、书廊、影视厅、展览厅、保龄球馆和地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也为前来欣赏演出的观众提供了便利和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深圳大剧院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故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成功地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及国内著名艺术团体653个,演出场次达1450场,接待海内外观众100多万人次,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到这里观看演出,登台表演的著名艺术家更是不计其数,如李德伦、严良堃、殷承宗、汤沐海、杨鸿年、新凤霞、牛得草、马金凤、袁世海、梅葆玖、谭宗尧、林连昆、许忠、薛伟、刘德海、谭盾、戴玉强、关牧村、杨丽萍、李传韵、李云迪等,他们的精彩演绎为深圳的文化舞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极大地繁荣了深圳的文化事业,提升了深圳人对舞台艺术的审美情趣。
在文化活动方面,深圳大剧院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深圳大剧院艺术节”,自1992年第一届上演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八届,艺术节涵盖了民族舞剧、神话粤剧、小提琴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众多经典节目如民族舞剧《阿诗玛》、神话粤剧《盘丝洞》、小提琴演奏艺术家俞丽拿《梁祝》专场等一一上演,这些演出不仅为广大市民带来了文化盛宴,也成为了广东省繁荣文化艺术产业的代表,被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还被评为“最佳演艺品牌”,深圳青少年音乐周作为深圳大剧院的另一大特色活动,自2015年创办以来,以深圳各学校学生团体为主体,每年举办各类青少年音乐会系列演出4-6场,逐渐成为深圳青少年美育教育及艺术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培养新一代音乐艺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大剧院所获荣誉众多,这是对其多年来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做出贡献的肯定,2016年,荣获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十强演出场所”称号;2017年,荣获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诚信经营单位”;2019年,连续三年荣获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广东省演出行业诚信经营单位”,同年其艺术节荣获广东演出风云榜“最佳演艺品牌”;2023年,荣获广东省演出业协会“2023年度影响力剧院”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深圳大剧院的认可,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激励。
深圳大剧院的价值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演出场所,它始终坚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扶持和倡导高雅艺术”的宗旨,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展示了深圳文化绿洲的夺目风采,在深圳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它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现代化都市新文化的标志,它不仅为深圳人民提供了欣赏高雅艺术的平台,也让这座城市在文化艺术领域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深圳大剧院依然屹立在深圳的市中心,继续发挥着其文化传承和艺术交流的重要作用,它是深圳的骄傲,是艺术爱好者的圣地,也是人们感受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深圳大剧院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深圳的文化建设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市民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艺术体验,让这颗明珠在深圳的文化天空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