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原因剖析及有效治疗措施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腹泻的常见原因
  2. 腹泻的治疗措施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它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呈水样或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虽然腹泻本身可能只是一种短期的不适,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正确治疗,可能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不良等一系列严重后果,了解腹泻的原因并掌握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保障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腹泻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 轮状病毒是导致儿童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尤其是在秋冬季节较为流行,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它会破坏肠道黏膜细胞,影响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引起大量水样泻。

- 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致病菌,常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等引发集体感染,感染后的症状除了腹泻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其传播速度快,且少量病毒颗粒即可致病。

2、细菌感染

- 大肠杆菌有多种血清型,其中一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产生毒素,引起肠道病变,例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它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产生毒素刺激肠黏膜,导致分泌性腹泻,患者常排出大量水样便。

- 沙门氏菌属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如家禽、家畜等,当人们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后,细菌会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败血症。

3、寄生虫感染

- 阿米巴原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肠壁组织,破坏肠黏膜,形成溃疡,导致腹泻,患者多为糊状或稀便,带血及黏液,有腥臭味,常伴有里急后重感。

- 贾第鞭毛虫也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多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感染,它寄生在十二指肠和小肠上段,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可引起慢性腹泻,大便呈糊状,含泡沫,患者常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

- 暴饮暴食是一种常见的饮食不当行为,短时间内摄入过多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使胃肠蠕动紊乱,导致消化不良性腹泻,尤其是食用过多油腻、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大量乳制品等,这些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难以被完全消化吸收,易引发腹泻。

- 食物过敏也不容忽视,某些人对特定食物如海鲜(虾、蟹、贝类等)、牛奶、鸡蛋、坚果等过敏,当过敏体质者摄入这些食物后,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度反应,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出现腹泻、腹痛、皮疹等症状。

2、药物因素

- 许多药物都可能引起腹泻作为副作用,例如抗生素的使用,虽然它可以杀灭病原菌,但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有益菌减少,有害菌趁机大量繁殖,导致肠道功能失调而发生腹泻,长期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种腹泻被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某些泻药如刺激性泻药(番泻叶、大黄等)如果使用不当,过量服用会导致肠道蠕动过快,水分来不及被充分吸收就被排出体外,引起腹泻,一些抗癌药物、心血管药物等也可能对肠道产生刺激作用,引发腹泻。

3、肠道疾病

-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病,但以回盲部和末端回肠最为常见,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血性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则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病变局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病灶多发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血性腹泻,大便中带有粘液、脓血,伴有里急后重、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癌变。

-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脑 - 肠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常因精神压力、饮食刺激等因素诱发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交替出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呈糊状或稀便,常伴有粘液,但无脓血,一般每日排便次数不超过 5 次。

4、其他因素

- 环境变化如气候突然转凉、过热或湿度过大等都可能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对胃肠道的影响较为明显,腹部着凉会使肠道蠕动加快,血管收缩,影响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导致腹泻。

- 情绪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长期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当人处于情绪应激状态下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而当应激源解除后,副交感神经又会反跳性地兴奋,导致肠道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加,进而引发腹泻。

腹泻的治疗措施

(一)补液治疗

腹泻患者由于大量排便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因此补液是首要的治疗措施,对于轻、中度脱水的患者,可以采用口服补液盐(ORS),它含有适量的钠、钾、氯等电解质以及葡萄糖,能够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状态,口服补液盐的使用方便且安全有效,按照说明书的比例冲服即可,对于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者,则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常用的液体有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和电解质紊乱情况调整液体的种类和用量。

(二)药物治疗

1、抗感染治疗

- 如果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原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对于沙门氏菌感染,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可能有效,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和肠道菌群失调。

- 对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进行驱虫治疗,如阿米巴原虫感染可使用甲硝唑或替硝唑;贾第鞭毛虫感染可采用甲硝唑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驱虫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以确保彻底清除寄生虫。

2、止泻药物

- 对于非感染性腹泻或在病因未明确之前需要缓解症状时,可以使用止泻药物,蒙脱石散是一种常用的止泻剂,它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原体,保护肠黏膜,减少肠道分泌,洛哌丁胺也可通过抑制肠道蠕动来减少排便次数,但其仅适用于急性腹泻且不宜长期使用,以免掩盖病情或引起便秘等不良反应。

3、肠道微生态制剂

- 当腹泻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时,可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来恢复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都是常用的益生菌制剂,它们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在肠道内定植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促进肠道消化功能的恢复,在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时,应注意避免与抗生素同时使用,以免影响益生菌的效果。

4、抗过敏治疗

- 对于因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需要首先确定过敏原并避免接触,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来减轻过敏反应,缓解肠道症状,如果过敏症状严重或伴有呼吸困难、休克等情况,应及时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并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

(三)饮食调整

1、清淡饮食

- 腹泻期间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如辣椒、洋葱、生蔬菜、粗粮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肠道,加重腹泻症状,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主食,以及鸡蛋羹、豆腐等蛋白质食物,这些食物既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又不会对肠道造成太大负担。

2、补充营养

- 长时间的腹泻会导致身体营养流失,因此在病情好转后应逐渐增加营养丰富的食物摄入,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 B 的粗粮(如小米、玉米面等)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鸡肉、牛肉等),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除了白开水外,还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果汁、汤类等。

3、规律饮食

- 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恢复肠道功能,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饥饿过度,每餐七八分饱即可,不要一次进食过多食物,进食时要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减少肠道负担。

(四)休息与护理

1、充足休息

- 腹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