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急救与治疗:全面守护生命健康

03u百科知识网

在炎热的夏季,中暑成为一种较为常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状况,了解中暑的急救与治疗方法,对于保障个人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暑的相关情况,包括其症状表现、急救措施以及后续的治疗方式等,旨在提高大家对中暑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一、中暑的症状表现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导致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一)先兆中暑

这是中暑的最初阶段,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1、头痛:表现为头部的胀痛或跳痛,可能由脑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引起。

2、头晕:感觉周围环境旋转或自身晃动不稳,可能是由于内耳平衡器官受热影响,功能紊乱所致。

3、口渴:口腔干燥,伴有强烈的饮水欲望,这是因为高温导致身体水分大量流失,刺激口渴中枢。

4、多汗:皮肤潮湿、多汗,这是身体通过出汗散热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如果出汗过多,又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就容易发展为更严重的中暑。

5、四肢无力发酸:肌肉感到疲劳、酸痛,活动时力量减弱,这可能是由于高温使肌肉代谢加快,乳酸堆积,同时电解质紊乱影响了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6、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集中精力做事情,思维变得迟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变慢,这可能与大脑缺氧、代谢紊乱有关。

7、眼花:眼前出现模糊不清或闪烁的现象,看东西有重影,这是由于高温影响了眼睛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8、耳鸣:耳朵里听到嗡嗡声或其他异常声音,可能是内耳毛细胞受到高温影响,功能异常所致。

9、动作不协调:手脚的动作变得笨拙、不准确,行走时容易摔倒,这是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的表现。

10、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 37.5℃,此时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失控。

若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并适量饮水,症状往往可自行缓解。

(二)轻症中暑

如果先兆中暑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轻症中暑,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面色潮红:面部皮肤发红、发热,这是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以便更好地散热。

2、大量出汗:出汗量明显增多,甚至可能呈淋漓状,这是身体试图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的一种强烈反应。

3、皮肤灼热:触摸皮肤感觉温度较高,尤其是额头、颈部等部位。

4、四肢湿冷:虽然大量出汗,但四肢的皮肤却变得湿冷,这是由于出汗过多导致体液丢失,循环血量减少,皮肤表面的血管收缩,以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5、血压下降:测量血压会发现血压低于正常范围(收缩压低于 90mmHg 或舒张压低于 60mmHg),这是由于血容量不足引起的。

6、脉搏增快:心跳加快,每分钟超过 100 次,这是心脏为了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代偿性地加快跳动频率。

7、体温升高:一般在 38℃以上,此时身体的产热已经超过了散热能力。

对于轻症中暑患者,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并补充足够的水和电解质。

(三)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是中暑最为严重的类型,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1、热射病

- 高热:体温急剧升高,通常超过 40℃,这是热射病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过高的体温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等,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 无汗:患者的汗腺功能出现障碍,无法正常出汗散热,这是热射病与其他中暑类型的重要区别之一,无汗会使体内的热量无法通过汗液蒸发的方式散发出去,导致体温持续上升。

- 昏迷:患者意识丧失,陷入昏迷状态,这是由于高温对神经系统的直接损害以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缺氧所致,昏迷会导致患者的呼吸、心跳等重要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危及生命安全。

- 抽搐:肢体肌肉不自主地痉挛、抽搐,这是由于高温引起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抽搐会进一步消耗患者的能量和氧气,加重病情。

-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失常、瞳孔散大等症状,这些都是身体机能严重受损的表现。

2、热痉挛

- 肌肉痉挛:主要发生在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等部位,表现为肌肉突然、剧烈地收缩,疼痛难忍,这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内钠、钾等电解质丢失过多,影响了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引起肌肉痉挛。

- 意识清楚:与其他类型重症中暑不同的是,热痉挛患者一般神志清醒,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症状。

3、热衰竭

- 头晕头痛:头部感到沉重、胀痛,伴有眩晕感,这是由于高温环境下脑血管扩张、脑供血不足引起的。

- 恶心呕吐: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这是由于高温对消化系统的不良影响以及身体应激反应导致的。

- 心慌胸闷:心脏负担加重,心跳加快,同时胸部有闷压感,呼吸不畅,这是由于血容量不足、心脏输出量减少以及肺部通气功能受影响等原因造成的。

- 皮肤潮红或苍白:部分患者皮肤潮红,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皮肤苍白的情况,皮肤潮红是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而皮肤苍白则是由于循环血量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所致。

- 血压下降:血压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收缩压可能降至 90mmHg 以下,舒张压可能降至 60mmHg 以下,这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所引起的。

- 体温升高:体温一般在 38℃以上,但很少超过 40℃。

重症中暑病情凶险,需要立即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救治,否则会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

二、中暑的急救措施

当发现有人中暑时,时间就是生命,正确的急救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和康复速度,以下是针对不同程度中暑的急救方法:

(一)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急救

1、迅速转移

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患者的衣物领口、腰带等束缚物,以利于散热,可以使用电扇、空调等设备加速空气流通,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对着患者吹风,防止着凉感冒。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让患者适量饮用一些清凉的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藿香正气水等,这些饮品既可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又可以提供一定的电解质和能量,缓解中暑症状,但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大量饮用过冷的饮料,以免引起胃肠不适,如果患者意识不清或无法自主饮水,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3、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冷敷患者的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经过的部位,这些部位的血管丰富,散热效果较好,也可以使用温水擦拭全身,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的热量,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低,一般在 30℃左右为宜,避免引起寒战、血管收缩等不良反应。

4、休息

让患者躺下休息,抬高双腿,以促进血液循环回流,减轻脑部缺血、缺氧的状况,要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患者受到过多的干扰和刺激。

(二)重症中暑的急救

1、快速降温

(1)冷水浸泡法:将患者浸入冷水中(水温约 4℃ - 10℃),水面应没至患者的颈部,持续浸泡 20 - 30 分钟,每隔 5 - 10 分钟测量一次患者的体温和心率,一旦体温降至 38℃左右,即可停止浸泡,这种方法降温效果显著,但对于老年人、儿童、心血管疾病患者等身体状况较差的人群要慎用,以免发生意外。

(2)冰袋降温法:在患者的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或冰块,用毛巾包裹后进行冷敷,冰袋每次冷敷 15 - 20 分钟,然后暂停 5 - 10 分钟,再继续冷敷,注意要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3)风扇通风法:在患者的周围放置风扇,加速空气流动,促进汗液蒸发散热,在使用风扇的同时,可以在患者的皮肤上喷洒一些温水,增加散热效果,但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患者着凉。

2、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误吸导致窒息,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的情况,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等心肺复苏操作,并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