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总有那么一些味道,如同古老的歌谣,轻轻哼唱着往昔的岁月,悠悠地飘散在记忆的深处,对于我而言,那便是一道承载着无尽乡愁与童年欢乐的家乡菜——红烧肉,它不仅仅是一道菜肴,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每一次品尝,都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小乡村,回到外婆温暖的怀抱。

记得小时候,每当夕阳西下,外婆便会系上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围裙,迈着稳健而又略显蹒跚的步伐走向厨房,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嗅到蜂蜜的小蜜蜂,迫不及待地跟在外婆身后,眼巴巴地望着那口黝黑的大铁锅,想象着即将诞生的美味,外婆总是笑着轻轻点一下我的鼻尖,说:“小馋猫,一会儿就好。”那笑容,如同春日里最温暖的阳光,洒满了整个厨房,也照亮了我的童年。
红烧肉的做法并不复杂,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外婆的心血与对家人的爱,她先精心挑选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将其洗净切块,每一块都大小均匀,仿佛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接着,外婆会将铁锅置于炉火之上,倒入少许菜籽油,待油温微微冒烟时,放入白糖,随着温度的升高,白糖逐渐融化,变成了诱人的焦糖色,外婆手中的铲子轻轻翻动,那糖色便均匀地铺满了锅底,散发出阵阵香甜的气息,这便是红烧肉独特风味的关键——炒糖色。
将切好的肉块倒入锅中,瞬间,肉块与糖色相遇,发出“嗞嗞”的声响,仿佛是美食在锅中奏响的交响乐,外婆熟练地翻炒着,让每一块肉都裹上这层金黄的糖衣,随后,加入适量的酱油、八角、桂皮、香叶等调料,再倒入没过肉块的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这时,整个厨房都被肉香、香料的味道所笼罩,那是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而又充满期待的,我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灶台旁,眼睛紧紧盯着那口冒着热气的锅,看着汤汁在锅里翻滚,肉块在汤汁中沉沉浮浮,颜色由浅变深,最终变得红亮诱人,外婆则坐在一旁,一边轻轻地摇着蒲扇,一边和我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从嫦娥奔月到孙悟空大闹天宫,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缀在我童年的夜空中,让那等待的时光变得不再枯燥。
终于,在漫长的期盼之后,红烧肉出锅了,揭开锅盖的那一刻,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瞬间填满了整个屋子,那红亮的肉块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着诱人的光泽,仿佛是被施了魔法的宝石,外婆小心翼翼地将红烧肉盛放在粗瓷碗里,那满满的一碗,不仅是食物,更是沉甸甸的爱。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肥瘦相间的肉,放入口中,先是感受到那一层微微脆弹的外皮,紧接着是肉质的鲜嫩多汁,瘦肉部分紧实有嚼劲,肥肉部分则入口即化,两者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口感,那浓郁醇厚的酱汁顺着肉的纹理渗透到每一处纤维之中,甜咸适中,既不会过于油腻,也不会让人觉得寡淡无味,每一口咀嚼,都是对味蕾的一次极致犒赏,让人欲罢不能。
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红烧肉是只有在特殊日子里才能享用到的美味,它不仅仅满足了孩子们对食物的渴望,更成为了一家人团聚、分享快乐的象征,每当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有喜事的时候,餐桌上总会摆上这道红烧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大人们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谈论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和未来的希望;孩子们则只顾着埋头大吃,脸上沾满了酱汁,那模样可爱极了,在这浓浓的亲情氛围中,红烧肉的味道变得更加醇厚,它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幸福与和谐,成为了我心中永远无法忘怀的味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我早已离开家乡,在繁华的都市里奔波忙碌,曾经那个宁静的小乡村,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外婆也已经渐渐老去,那熟悉的身影不再像从前那般矫健,每当我在街头巷尾闻到一丝红烧肉的香味时,心中便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那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对外婆深深的眷恋。
我开始尝试着自己动手制作红烧肉,想要找回那份失落的味道,我按照记忆中外婆的步骤,精心挑选食材,细心烹饪,可做出的味道却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或许是少了家乡的那口水井里的水,或许是缺了外婆那满是爱意的目光和耐心,但我并不气馁,因为我知道,这道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一次尝试,都是我对家乡的一次靠近,对童年的一次重温。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里,我们总是在追求着功名利禄,忙碌于各种琐事之中,渐渐忘记了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幸福,而那道红烧肉,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它让我明白,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家乡永远是心灵的归宿;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最初的美好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回味。
红烧肉的味道,是乡愁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它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永不褪色,每一次回味,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品尝,都是对生活热爱的表达,让我们珍惜这份味道,珍惜身边的人,因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味道,能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