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沈阳故宫,这座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的古老宫殿,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更是清朝初期皇家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历经康熙、乾隆等多位皇帝的改建与增修,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诸多重要事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关外时期
天命汗宫: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改名盛京,并开始营建沈阳故宫,他命人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这是沈阳故宫的开端,也是努尔哈赤作为后金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为自己营造的一个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场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殿顶满铺黄琉璃瓦且镶绿色剪边,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结构,榫卯相接,飞檐斗拱,彩画、琉璃以及龙盘柱等,是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但殿顶的相轮宝珠与八个力士,又具有宗教色彩,大政殿内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少数民族的建筑特点,在建筑布局上与十大王亭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
皇宫初成: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其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建沈阳故宫,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崇政殿是皇太极时期的核心建筑,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俱辟隔扇门,前后有出廊,围以石雕栏杆,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内彻上明造,梁架全部为和玺彩绘,殿前东置日晷,西设嘉量,殿后是凤凰楼,同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永福宫、麟趾宫五宫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绕以高墙,独成一座宫院,凤凰楼建于天聪年间(1627~1635年),是休息和宴会之所,入关之后,曾存放玉玺、帝王像及行乐图,楼为三层歇山式,深广各3间,四周有围廊,顶盖黄琉璃瓦绿剪边。
改国号称帝: 皇太极在这座宫殿里将女真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将国号改称为“清”,正式确立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同时确定了宫殿的名字,这座宫殿不仅是皇太极及其后宫居住的地方,更是当时清王朝的政治中心,所有的军政大事都在此策划和决策,至此,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入关之后
陪都宫殿:1644年,清迁都北京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备受历代清帝重视,从康熙十年(1671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盛京祭祖,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以抒发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期间,康熙帝、乾隆帝对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使其规模更加宏大、功能更加齐全。
增修扩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在继承康熙开创的东巡谒陵礼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皇宫加以增修,历经两年,除了对原有宫殿附属建筑重加整修之外,还在原有宫殿两侧增建了供皇帝东巡时使用的行宫,并在大政殿东侧修建了盛京太庙,供奉清朝开国功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第三次东巡盛京,又在大政殿东修建了盛京文溯阁,用于收藏刚修成的《四库全书》,这次增建不仅使沈阳故宫的建筑更加完善,还形成了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轴对称的新格局,使其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乾隆帝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送来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
近代变迁
沦为博物馆: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沈阳故宫仍作为“皇室产业”归“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管理,1914年,民国政府将沈阳故宫的11万余件藏品迁往北平古物陈列所,1924年10月,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重新颁布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一切皇产归国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沈阳故宫,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宫殿的遗址上,经辽宁省议会决定成立了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沈阳故宫成为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它的职能从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文物迁徙与保护: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故宫遭受严重破坏,部分建筑被日军炸毁或改建,1945年后,国民党政府曾短暂接管过一段时间,随后沈阳故宫再次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故宫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管理,如今,沈阳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沈阳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皇家宫殿的代表之一,见证了清朝的兴起和发展,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努尔哈赤时期的初建到皇太极时期的扩建,再到清朝中期以后的多次改建和修缮,沈阳故宫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虽然历经沧桑变迁,但如今依然屹立不倒,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辉煌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