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大街 29 号,坐落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庐江书院,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 年)的书院,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广府地区数百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州的历史长河之中。

一、历史沿革:岁月沉淀的见证
庐江书院由广东省内 60 多个何姓家族出资合建,是省内何氏家族子弟赴广州应试的栖息之地,自建成以来,它便成为何氏家族在广州的重要据点,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备考的场所和精神的寄托。
道光年间,庐江书院迎来了第一次重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建筑逐渐出现了一些破损和老化,为了维护这一重要的文化场所,何氏家族再次筹集资金进行修缮,使其得以继续发挥作用。
到了光绪年间,庐江书院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这次重修工程浩大,耗费白银二万多两,重建后的庐江书院建筑更加秀美,装饰也更加细腻,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民国时期,庐江书院作为省内何族人到省城求学寄宿之所的功能逐渐淡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改为民居。
幸运的是,在 1993 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将庐江书院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如今,经过多次修缮和维护,庐江书院基本保存完好,成为研究广府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建筑布局:传统与美学的结合
庐江书院占地面积 1722 平方米,整体布局严谨合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和美学,书院的门楼座西朝东,取紫气东来之意,门楼上石额刻着“何家祠道”,两侧有麻石平台,门前还有一对石狮守护,显得庄严肃穆。
过门楼便是庭园,面积约 140 平方米,庭园南面为照壁,北面是书院的主体建筑正祠及两侧的书舍,正祠座北朝南,为三进式结构,头门宽 11.75 米,深 7.5 米,上有花岗岩石额,刻有“庐江书院”四个大字,中墙上端绘有“必得其寿”彩绘,头门后有两根方形石柱,支撑起整个建筑。
二堂阔 11.8 米,进深 8.8 米,前后各有四根方形石柱,堂内有金线形通花木雕横披,工艺精湛,中堂后的天井约 6 米长,两边廊庑嵌有南宋至清广东何氏宗族世系及鼎建、重修庐江书院的 12 方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研究何氏家族和庐江书院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堂是主体建筑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宽、深各 12 米,两侧风火山墙高 13 米,进深亦各三间,堂前为两根方形石柱,堂内的墙壁上供奉着祭祀神龛,整座大堂高大、宽敞、肃穆,是举行重大祭典的场所。
书院主体建筑两侧为东、西书舍,以青云巷与天井廊庑有门相通,东面书舍一排 9 间,魁楼一座;西面书舍三排共 25 间,其余书舍房间共 12 间,舍门石额分别刻有各县、乡名称,如“新会房”“恩平房”“龙塘房”等,东侧书舍内有魁星楼,亦称“登云楼”,楼宽 4.3 米,深 4.5 米,高三层,镬耳状风火山墙,正脊置琉璃鳌鱼宝珠,1993 年修缮时重砌楼阁,把魁星楼改为平顶楼。
三、文化意义:何氏文化的传承
庐江书院是何氏先辈在清朝联合广州府及肇庆府的何氏村落打造的“合族祠书院建筑”,是近代广府何氏的图腾标志,在这里,何氏家族的子弟们不仅可以读书学习,还可以参加各种祭祀活动,弘扬家族文化。
书院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如古碑、族谱等,这些都是研究何氏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庐江书院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广府传统文化的窗口,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庐江书院还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革命家何香凝、孙中山先生导师何启、广东音乐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清末民初教科书编撰者何崇礼、恒生银行创办人“恒生指数”编制者何善衡、中国科学院何镜堂院士与何国钟院士等都曾在庐江书院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四、活化利用:新时代的生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庐江书院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活化利用,目前,庐江书院已成为岭南金融博物馆的一部分,通过展览展示、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公众展示广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金融发展历程。
广东省文化学会庐江书院文化研究会还提出了一系列活化方案,如恢复广府合祖祠“春秋二祭”文化活动、打造广府文化名片——广府书院、建立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等,这些方案的实施将为庐江书院注入新的活力,让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庐江书院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不仅见证了广府地区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何氏家族的情感和记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庐江书院的保护和利用,让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传承和弘扬广府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