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是病吗?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吗
讨好型人格不是病,是问题。需要接受专业心理老师的调节,但讨好型人格问题者,其本人一般不愿承认自己的问题,当然也就不愿接受心理老师的分析和指导了。
讨好型人格长期形成这种人格特点,只有在与人交往时受到较多和重大的挫败时,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妥,当他感到不妥并为之感到很痛苦时,才会想起改变自己。一开始也是自我改变,即使知道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他也不会接受,这是一般人正常的做法,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找别人一是不好意思,二是要花钱,这都是他不想接受的。
往往是和讨好型人格一起的人会时时感到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不舒服,希望这样的人能去接受改变。一般人会认为别人讨好你,你还会感觉不舒服吗?是的,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他想讨好你,但他并不知道你喜欢什么,而是按照他认为你喜欢的就给你什么,比如他认为你喜欢喝水,就不停给你倒水,但实际上你不想喝了,这样就让你很为难。
所以,如果是楼主是自己反映自己的问题,那么恭喜你,你进入了自我反思和渴望帮助的阶段,离改变自己的问题不远了。而如果你是看到别人是这样,或者看到家人是这样,那你要给他指出来,他再不承认,这样离改变他还很远呢。最好的办法是对他的一些行为采取明确制止的方式,让他先感觉到自己的这种行为不妥,给别人带来不舒服,这样会尽快令他感觉到自己问题的存在。
讨好型是一种沟通模式,只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
如果,讨好型沟通模式,造成无法正常工作或生活,且时间大于6个月,形成心理焦虑,甚至抑郁,一般不需要心理治疗。只需意识到自己沟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自行调整即可。
讨好型是萨提亚五类沟通模式的一种。讨好型的人,无法拒绝别人,无论内心如何想,总是对别人说“是”,无法说“不”。
讨好型的形成,与原生家庭有关,受小时候与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影响。比如,总是无法得到父母认可,总是被指责或打压,很难得到肯定和赞扬,缺乏父母和家人“无条件的爱”。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只能尽力满足父母的期望,以得到一点点肯定和赞扬。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形成了讨好型沟通模式,即便长大进入社会和亲密关系,也很难改变。
讨好型的人,敏感脆弱,缺乏信心,对肯定、赞扬、爱极度渴望。但是,他们也能够很快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有较好的同理心,只是忽视了自己的需求。通过压抑自己去满足别人,以便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他们将本应对外的一些“攻击”内化,会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和困扰。
讨好型在意识到自己沟通模式的特点后,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接受自己和世界的不完美,接受自己不是全能的现实。
2.划清自己与别人的边界,只负责自己应该负责的部分。
3.安抚曾经被否定的创伤,明白自己已不是过去的那个孩子,现在有能力自己爱自己。
4.增强自信和自我认可,不以别人的评价来评定自己的价值。
5.当自责和内疚时,问自己是否过多的承担了自己不应承担的责任。
意识到自己的特点,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讨好型人格不是病,但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事实上,讨好型人格是从来不关心自己的,从来不主动培养内心的充实,一直以来内心都是处在一种空虚匮乏的状态,因此只能追逐外界的认可和关注,来暂时填补空虚,但这是永无止境的。
可一旦外界的认可得不到或者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就会感到失望、难过,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好,自己有什么问题,所以别人才不喜欢自己,陷入自我否定、不自信的状态。
那如何去改变呢?
⭕首先,改变你的认知。
✔你必须意识到内心的空虚匮乏是无法被外界力量和别人认可来填补的,一定要真正理解并接收这一点。
✔获得别人的认可不是只有讨好他人这一种方式,真实、自信的做自己也可以哦
⭕然后,要开始停止讨好任何人,包括自己亲近的人,画出自己的界线,有自己的边界。越是有边界、有原则的人就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
✔人生除了生死没有大事,要明白讨好他人的行为是无意义的。
⭕培养内心的充实感、富足感,培养一件能带给你成就感的爱好。
✔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一旦发现自己去在意别人的情绪和态度,就在心里告诉自己,你不高兴没什么大不了,都没有我自己开心快乐重要。
要是有人对你失望,说你不那么好、善良、宽容、热心肠了,你就在心里说:随便,我知道自己是好的就行,跟你计较,我还不如去想办法多挣钱让自己开心快乐呢。
❗❗❗ 一定一定要每天提醒自己、反复练习
改变是需要时间和练习的,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的,你的认知、惯性、惰性、潜意识还是那样的,所以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练习,对自己有耐心和信心。
加油,祝好。
不是病是性格,也可能是不自信的表现!一般讨好别人的人无非两种,自己太弱,想通过讨好来获取强者的认可,他绝对不会讨好比自己更弱的人!当然根据讨好别人的出发点和目的,我会把讨好者分成两类!一类是完全为了自己趋炎附势,谄媚溜须,没点真本事,想通过拍马上位的。这种人我是挺讨厌的!而且我相信既然能做领导,那领导人也不吃素的,他们也会识人!这样的讨好注定不会有好结果!一种讨好可能是太过“善良”,善良到没有棱角,觉得想和每个人搞好关系,想通过放低姿态来讨好趋附他人,这种讨好的初衷也许还是好的!只不观念跑偏了!可能是不自信,也可能是还没认清现实,这个世界是强者的世界,有实力的决定规则!适当圆滑是需要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复杂社会!但你终将明白,与其讨好别人,不如强大自己,厚积薄发!毕竟这个社会是现实的!等你强大而自信时,想必你也不需通过讨好他人了!当然讨好应该还有其他情况,比如讨好女友,讨好朋友。。。那个就是方面的可能是珍惜对方了。不管怎么样,凡事要有度!外圆内方方可始终!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医生三者有何不同
心理医生明明存在,却不在国家职业名单上?
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哦!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都是国家统考,人社部发的证。只是心理咨询师在2017年就被从职业大典上移除了,心理咨询师的统考也被取消了。目前市场上还在进行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也都是各个机构自行组织的培训,拿的证书也只是培训证书;
心理治疗师是从2001年开始,一直存续至今的心理从业资格考试,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一种,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级别。具体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2023年「全国」心理治疗师助考实习培训招生简章
这是个容易得罪人的问题,我来回答你!
心理咨询师是劳动部之前归类的职业名称,任何人不用有医学基础都可以报考心理咨询师,更多是一种职业技能。但是在2017年国家已经叫停了心理咨询师考试,因为这个考试根本没有任何含金量可言,甚至很多地方都可以直接交钱后经过简单培训拿证。比方说10年左右的时候,交5000块钱就可以直接考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内容也毫无难度可言。
心理治疗师是医师职称考试中的一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毕业的学生也可以考,原则上在医院从事专项心理治疗工作,没有处方权。
心理医生一般是指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又兼顾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
我国的心理治疗存在起步晚,治疗不规范,夸大其词等等有待规范的情况。比方说精神卫生法中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范围是普通人的心理和情感问题,但我国的咨询师普遍存在非法行医问题。法律规定如果遇到来访者疑似精神障碍疾病,就应转诊至专门的医疗机构,咨询师不得参与任何患者的诊疗活动。
其实我们精神科医生中的一部分人确实不做心理治疗,只用药物,但仍有一部分是进行心理治疗的。而且心理治疗最早在国内的开启也是90年代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中德班”,从那以后我们的精神医学才算真正开始增加心理治疗的技能,所以说,真正的心理治疗是精神科医生带入国内的。
现在几乎所有的精神专科医院都在开展规范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有大学专修心理的医学类院校毕业人才,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需求是完全可以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