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健身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各类体育活动蓬勃兴起,与之相伴的是运动损伤的频发,这不仅给伤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与运动节奏,深入了解运动损伤的治疗,对于快速恢复健康、重返运动场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其成因
运动损伤种类繁多,涵盖了从轻微擦伤、扭伤到较为严重的骨折、脱臼以及韧带、肌肉拉伤等不同程度与类型的伤害,跑步爱好者中常见的“跑步膝”,多是由于长期过度使用膝关节,导致膝关节周围软骨磨损、半月板损伤或滑囊炎等,其成因往往与不正确的运动姿势、过度训练、缺乏热身以及不合适的运动装备等因素密切相关,篮球运动中的脚踝扭伤则常发生在跳跃落地时,因身体平衡失控、地面不平整或鞋底抓地力不足等情况,使脚踝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而受伤,可能涉及韧带撕裂甚至骨折,又如网球肘,主要源于频繁且高强度地使用前臂伸肌群进行挥拍动作,造成肘部肱骨外上髁处慢性炎症,引发疼痛与功能障碍。
现场急救原则与方法
当运动损伤发生时,第一时间的现场急救措施至关重要,遵循“RICE”原则是国际通用的基本准则。“R”(Rest)即休息,立即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例如脚踝扭伤后应避免继续行走或站立,让患处得到充分休息。“I”(Ice)指冰敷,在受伤后的 24 - 48 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于受伤部位,每次冰敷 15 - 20 分钟,每 2 - 3 小时重复一次,这样有助于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与肿胀,缓解疼痛。“C”(Compression)为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于受伤部位,如包扎扭伤的脚踝,但需注意避免包扎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加压包扎可提供支撑力,减轻肿胀并保护受伤组织。“E”(Elevation)即抬高患肢,将受伤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借助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降低肿胀程度,比如腿部受伤时可将腿垫高放置在沙发或床上。
对于开放性伤口,首先需要进行清创处理,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污垢与异物,然后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碘伏进行消毒,最后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覆盖包扎,防止感染,若怀疑有骨折或脱臼等严重损伤,应避免随意搬动伤者,立即呼叫急救人员送往医院进行专业诊断与处理。
康复治疗阶段与策略
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一)急性期(受伤后 0 - 7 天)
此阶段主要以控制疼痛、肿胀和炎症为目标,除了遵循“RICE”原则外,还可配合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超声波疗法,通过高频声波作用于受伤组织,促进组织修复、减轻水肿;激光治疗,利用低强度激光照射,刺激细胞活性,缓解疼痛并加速炎症消退,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使用剂量。
(二)亚急性期(受伤后 7 天 - 2 周)
在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进入亚急性期,此时可逐渐开始轻度的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练习,包括主动和被动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对于肌肉拉伤或韧带损伤的部位,可采用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增强肌肉力量并稳定关节,水疗也是亚急性期常用的康复手段之一,伤者在温水中进行肢体活动,水的浮力可减轻体重对受伤部位的压力,同时温热效应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组织愈合与功能恢复。
(三)恢复期(受伤后 2 周以上)
当受伤部位的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逐渐恢复正常后,进入恢复期,这一阶段的康复重点是全面恢复身体功能和运动能力,可进行力量训练,如抗阻训练,使用哑铃、弹力带等器械逐步增加肌肉负荷,提高肌肉耐力与爆发力,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也不可忽视,例如单脚站立、闭眼站立等练习,帮助身体重新建立对肢体位置和运动的感知与控制能力,对于一些复杂的运动项目,还需进行专项康复训练,模拟实际运动场景和动作,逐步恢复到受伤前的竞技水平或日常运动能力,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伤者的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至关重要。
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在运动前、中、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可大大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
(一)运动前
1、充分热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热身活动应包括全身的动态拉伸和关节活动练习,如快走、开合跳、关节环绕等,时间持续 10 - 15 分钟,使身体各部位预热,提高心率、体温以及肌肉的柔韧性与关节的灵活性,为即将开始的运动做好准备。
2、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如专业的运动鞋、防护用具等,不同运动项目对装备要求各异,合适的鞋子能提供良好的支撑、缓冲与防滑性能,有效保护脚踝、膝盖和腰部等部位免受损伤;护具如护膝、护腕、头盔等在高风险运动中可起到重要的防护作用。
3、学习正确的运动技巧与姿势,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运动者,都应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掌握规范的动作要领,避免因错误姿势导致的不必要的压力与损伤。
(二)运动中
1、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与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逐渐增加运动量和难度,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或长时间的运动,若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疲劳、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运动并休息调整。
2、保持良好的运动环境和条件,注意场地的安全性与平整度,检查运动器材是否完好无损,在户外跑步时要选择平坦、无障碍物的道路;在进行健身房器械训练前,确保器械的调节合适且运行正常。
(三)运动后
1、进行充分的放松活动,包括静态拉伸和泡沫轴放松等,静态拉伸可帮助延长肌肉纤维,减轻肌肉酸痛与紧张感;使用泡沫轴对腿部、背部等部位进行自我筋膜放松按摩,能有效缓解肌肉粘连和结节的形成,促进肌肉恢复与柔韧性提升。
2、补充营养与水分对于运动后的恢复同样重要,及时摄入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食物,帮助修复受损的肌肉组织、补充能量储备;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因素,从了解损伤类型与成因、掌握现场急救方法到科学合理地进行康复治疗以及在日常运动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树立正确的运动健康观念,遵循科学的治疗与预防原则,才能在享受运动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运动损伤对我们生活与健康的负面影响,让身体始终保持活力与健康状态,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释放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