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腹泻,这一看似平常却潜藏诸多隐患的生理现象,如同身体亮起的一盏警示灯,时刻牵动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它不仅影响着日常生活的质量,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因此深入了解其成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有效的治疗预防措施至关重要,这恰似为身体的健康防线筑牢根基。
腹泻的“罪魁祸首”
1、感染性因素
-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堪称“头号杀手”,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肆虐,它常在秋冬季节引发大规模流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一旦侵入人体肠道,便迅速繁殖,破坏肠黏膜细胞,导致水样腹泻,每日腹泻次数可达数次甚至十几次,还常伴有发热、呕吐等全身症状,让孩子苦不堪言,诺如病毒也是常见“肇事者”,常在人群聚集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等引发集体感染,患者通常表现为剧烈呕吐与腹泻交替,粪便多呈稀水样,病程一般持续 3 - 5 天,但部分体质较弱者可能拖延更久。
- 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常隐匿于未煮熟的肉类、蛋类及奶制品中,当被人体摄入后,在肠道内大量滋生并释放毒素,侵袭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初始可能仅有轻微不适,随后很快出现腹痛加剧、频繁腹泻(多为黄绿色水样便或带黏液脓血便),同时伴随高热、寒战,体温可达 38℃甚至更高,若不及时治疗,易发展为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大肠杆菌中的致病性菌株如 O157:H7 更是来势汹汹,它能产生志贺样毒素,破坏肠道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肠道出血性病变,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腹痛、血性腹泻,数天后可能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对肾脏等脏器功能造成不可逆损害。
- 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以滋养体形式寄生于结肠黏膜层,凭借其溶组织酶分解肠壁组织,引发溃疡形成,患者腹泻具有特征性,呈果酱样大便,带有暗红色血液和黏液,腥臭难闻,每日排便数次不等,且常伴有右下腹疼痛、里急后重感,贾第鞭毛虫则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传播,感染后在肠道上部寄生,导致吸收不良性腹泻,粪便量大、呈水样或软泥样,伴有脂肪颗粒,长期慢性腹泻可致营养流失、体重下降。
2、非感染性因素
-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是引发急性腹泻的常见诱因,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使胃肠负担骤增,胃肠道蠕动紊乱、消化液分泌失调,大量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快速通过肠道,水分无法被充分吸收,从而造成腹泻,常伴有腹胀、恶心等症状,一般调整饮食后症状会较快缓解,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等也易刺激胃肠道,尤其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低温刺激会使肠道血管收缩、蠕动加快,引发痉挛性腹泻,排出稀便或水样便,停止食用后通常数小时内症状可减轻。
- 过敏反应:食物过敏日益受到关注,牛奶蛋白过敏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当机体免疫系统将牛奶蛋白误认作“敌人”,便会激活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作用于肠道黏膜,导致渗出增加、肠道水肿,进而出现腹泻症状,还常伴有皮疹、瘙痒、哮喘等其他过敏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一些药物如抗生素也可能引发腹泻,尤其是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有益菌减少,致病菌趁机大量繁殖,肠道微生态失衡,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粪便多呈稀糊状或水样便,停药后经一段时间调理肠道菌群可逐渐恢复。
- 精神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情绪对胃肠功能影响不容忽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使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而副交感神经相对亢进时则可能刺激肠道过度活动,比如一些人在面临重大考试、工作压力高峰时,会出现反复腹痛、腹泻症状,检查身体并无器质性病变,一旦压力源解除,症状往往随之消失,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腹泻特点为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或呈溏软状,可夹杂黏液,但无脓血便。
- 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灶多发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患者长期慢性腹泻,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常伴里急后重、腹痛、低热、贫血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克罗恩病则可侵犯从口腔至肛门整个消化道任何部位,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以回盲部多见,发病初期症状隐匿,逐渐出现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表现,腹泻多为间歇性发作,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糊状、水样便或羊粪样便,由于肠道炎症、纤维化等原因还易并发肠梗阻、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慢性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腹泻型 IBS 患者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脑 - 肠互动失调,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症状,常因进食生冷、油腻食物、腹部受凉或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每日排便次数不定,粪便不成形、带有黏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腹泻的“信号密码”解读
1、症状表现
- 轻型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少于 10 次,大便性状改变相对较轻,多为稀糊状或不成形便,无脓血便,患者虽有轻度不适,如腹部隐痛、肠鸣音活跃,但一般精神状态尚可,食欲稍受影响,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表现,这类腹泻多见于饮食不当、轻度肠道功能紊乱等情况,经过简单饮食调整、休息后多能自行缓解。
- 中型腹泻:排便次数在 10 - 20 次之间,粪便含水量明显增加,呈稀水样便或带少量黏液便,可伴有腹痛、腹胀加剧,腹部压痛不明显,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稍差、眼窝凹陷、口唇略干燥等,同时伴有乏力、头晕等不适,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早期、病毒性腹泻中等程度病情等,需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 重型腹泻:每日排便次数超过 20 次,甚至可达数十次之多,大便呈水样泻或含有大量黏液脓血便,恶臭难闻,患者腹痛剧烈且呈持续性,伴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由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征象,表现为皮肤干瘪、弹性极差、眼窝深陷、口渴烦躁、少尿甚至无尿等;还可能出现低血压、四肢厥冷、心律失常等循环衰竭症状;若为感染性腹泻且病原体毒力强,还会引发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嗜睡、惊厥、昏迷等,危及生命,急需紧急医疗救治。
2、体征变化
- 视诊:观察患者面色,轻型腹泻患者面色基本正常;中重型腹泻患者面色苍白或发灰,重度脱水时皮肤失去弹性、眼窝深陷、囟门(小儿)或眼眶凹陷,注意腹部形态,有无膨隆、肠型及蠕动波,肠梗阻时可见肠型及蠕动波。
- 触诊:轻型腹泻时腹部柔软,无明显压痛;中重型腹泻可能有腹部压痛,尤其是左下腹(降结肠、乙状结肠部位),但反跳痛少见,对于怀疑有腹腔积液的患者可叩诊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每分钟可达 10 次以上,呈高亢金属音或响亮咕噜声。
探寻腹泻“真凶”的“侦查手段”
1、实验室检查
- 粪便常规检查:这是初步判断腹泻性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肉眼观察粪便外观,如颜色(黄色稀便多见于普通腹泻,果酱色提示阿米巴痢疾)、性状(水样便常见于病毒性腹泻或霍乱、黏液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等)、有无特殊物质(如寄生虫卵);显微镜下检测可发现红细胞(提示肠道出血)、白细胞(反映肠道炎症)、寄生虫(确诊寄生虫感染)等有形成分,有助于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腹泻以及初步判断病因类型。
- 粪便培养及药敏试验:对于怀疑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意义重大,采集新鲜粪便标本接种于适宜培养基进行培养,一般需 24 - 48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观察结果,若能培养出特定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并通过药敏试验确定敏感抗生素,将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