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偏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负担,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还可能伴随认知、语言等多方面的障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本文将深入探讨偏瘫的病因、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康复策略,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一疾病,提高对偏瘫的防治意识。
偏瘫,医学上称为半身不遂,是指由于大脑半球损伤导致身体一侧肢体的运动和(或)感觉功能障碍,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脑血管疾病
1、脑卒中
- 缺血性脑卒中:这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全部脑卒中的 70% - 80%,由于脑部血管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引发偏瘫,脑血管畸形也容易破裂出血导致偏瘫。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虽然 TIA 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通常在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可完全恢复,但它是脑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频繁发作的 TIA 增加了脑梗死的风险,最终可能导致偏瘫。
脑部肿瘤
脑部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和血管,影响脑部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偏瘫,肿瘤既可以是原发性的脑肿瘤,如胶质瘤、脑膜瘤等;也可以是转移瘤,常见于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脑部。
外伤
严重的颅脑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可直接损伤大脑皮层或脑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出现偏瘫症状,一些颈部外伤也可能损伤颈部血管或神经,间接引起偏瘫。
其他原因
感染(如脑炎、脑脓肿)、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药物中毒)、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高钙血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均有可能导致大脑损伤,从而引发偏瘫。
偏瘫的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大脑损伤的部位和范围,偏瘫患者会出现以下典型症状:
肢体运动障碍
1、上肢症状:患侧上肢力量减弱,无法正常抬起、伸展或握持物品,在拿杯子时,可能会出现手抖、无力,甚至难以握住杯子的情况;梳头、穿衣等精细动作也变得困难。
2、下肢症状:患侧下肢行走不便,表现为拖曳步态,即走路时脚不能正常抬起,在地上拖行,严重时,患者可能完全无法站立或行走,需要借助轮椅或拐杖辅助移动,在上下楼梯时,患侧下肢更是难以用力支撑身体重量,容易摔倒。
肢体感觉障碍
患者常感到患侧肢体麻木、刺痛、烧灼感或感觉减退甚至消失,触摸患侧皮肤时,可能会感觉不如健侧敏感,或者出现异常的感觉,如蚁走感、针扎感等,这种感觉障碍会影响患者对自身肢体位置和状态的感知,增加受伤的风险。
肌肉张力异常
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痉挛,尤其是在休息时更为明显,这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进一步加重肢体运动障碍,相反,也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肌肉松弛,肌肉力量明显下降,无法自主控制肢体活动。
其他伴随症状
偏瘫患者还可能伴有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情绪改变(如抑郁、焦虑)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大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密切相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功能。
当怀疑患有偏瘫时,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这些检查方法包括: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功能,包括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等,以判断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的程度及分布情况,还会评估患者的言语、吞咽功能以及认知状态。
影像学检查
1、头颅 CT:这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它能够快速明确脑部是否有出血、梗死、肿瘤等病变,并对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态进行初步判断,一般在发病后即可进行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决策。
2、头颅 MRI:相比 CT,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的细微变化,对于脑梗死、脑肿瘤、脑炎等疾病的诊断价值更大,特别是对于一些小脑梗死灶或微小肿瘤的发现,MRI 具有明显优势,MRI 还可以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功能序列,早期检测脑梗死的病灶,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血管造影检查: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这些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脑部血管的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有助于发现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等问题,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信息。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并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高血糖、高血脂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时控制这些指标对于预防偏瘫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偏瘫的治疗方法因病因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三个方面。
药物治疗
1、脑血管疾病
- 缺血性脑卒中:在超急性期(发病后 4.5 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阿替普酶等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灌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以及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可用于预防血栓再次形成、稳定斑块和改善血脂代谢。
-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和防治并发症,常用的降颅压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可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果出血量较大或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清除血肿。
2、脑部肿瘤: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位置,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旨在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放疗和化疗则用于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延缓肿瘤复发;靶向治疗是针对特定基因靶点的新型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小的副作用。
3、其他病因:对于感染性病因,如脑炎、脑脓肿等,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中毒患者则需进行解毒治疗;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高钙血症等,应纠正代谢紊乱,恢复正常的血生化指标。
手术治疗
1、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患者,如果出现严重的脑水肿、脑疝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以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对于颈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以恢复颈动脉的血流供应,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2、脑部肿瘤的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脑部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良性肿瘤和早期恶性肿瘤,手术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组织,同时保护周围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对于一些位于重要功能区或难以完全切除的肿瘤,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如伽玛刀、X 刀)或间质内放疗等微创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偏瘫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疾病治疗过程的始终,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方法包括:
(一)物理疗法
1、运动疗法: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等方式,对患侧肢体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逐渐增加肢体的肌力训练,提高肌肉力量;进行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行走能力,运动疗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
2、物理因子治疗:包括电疗(如低频电刺激、中频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热疗(如红外线照射、蜡疗等)、冷疗(如冰袋冷敷等)等多种物理治疗方法,这些物理因子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改善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经颅磁刺激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