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市沈河区,有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辉煌记忆的宫殿——沈阳故宫,它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清朝初期的荣耀与沧桑,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变幻。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 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将都城迁至此地,并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这便是沈阳故宫的开端,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殿顶满铺黄琉璃瓦且镶绿色剪边,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彰显着皇家的威严,殿内的梵文天花、团龙藻井等装饰精美绝伦,融合了满、汉、蒙等民族的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工艺水平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十王亭呈八字形排列于大政殿两侧,是八旗大臣办公议事之处,其建筑布局反映了满族八旗制度在宫廷中的体现,独具特色。
1636 年,皇太极在大政殿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此后,他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崇政殿是沈阳故宫的核心建筑之一,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前后有出廊,围以石雕栏杆,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内的木架结构、梁枋间的彩绘以及宝座、屏风等陈设,尽显华丽与庄重,凤凰楼则是盛京宫殿中最高的建筑,三层歇山式,深广各 3 间,四周有围廊,曾是皇帝休息和举行宴会的场所,登临其上,可俯瞰整个宫殿建筑群,感受当年的皇家气派,清宁宫修在高台上,为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是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具有浓厚的满族生活气息,西屋内三面火炕和火地的设计,展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随着清朝入关后的不断发展,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 10 次东巡至此,对盛京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乾隆时期,为了满足东巡时的居住和活动需求,增建了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建筑,文溯阁是收藏《四库全书》的场所之一,仿照明代浙江宁波大观园的文渊阁而建,黑琉璃瓦绿剪边,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其建筑风格既具有皇家的威严,又不失江南园林的典雅之美,西路建筑的增建使沈阳故宫形成了东中西三路建筑的新格局,拥有了东中西三路对称的新中轴格局,使其规模更加宏大、功能更加完备,也成为了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齐名的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这座宫殿也曾遭受过列强的践踏和掠夺,1900 年,沙俄军队强行进入沈阳故宫,将其作为俄军的操练场,对宫内建筑和文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久后日俄战争爆发,日军获胜后进入沈阳故宫,一些清宫秘藏的书籍档案被日军拍照带走,给中国的文化财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沈阳故宫仍作为“皇室产业”归“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管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座古老的宫殿逐渐向公众开放,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1926 年 11 月 16 日,在奉天宫殿的遗址上正式成立了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沈阳故宫由此成为博物馆,其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此后,它历经奉天故宫博物馆、辽宁省民众教育馆、国立沈阳博物院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使命,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故宫得到了更加妥善的保护和管理,1961 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 年 7 月 1 日又作为明清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沈阳故宫不仅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群落,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见证者,它的每一座宫殿、每一块砖瓦都凝聚着无数工匠的智慧和血汗,承载着清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丰富信息,从努尔哈赤的定都到皇太极的建国,从清朝入关后的一系列改建到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沈阳故宫始终屹立不倒,默默地记录着历史的进程,如今,它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古代皇家文化和东北地方历史的重要窗口,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爱好者前来参观研究,当我们漫步在沈阳故宫的庭院中,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帝王在这里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豪迈气势;能看到八旗子弟在这里训练、议政的忙碌身影;能听到宫廷乐队在奏响盛世乐章时的余音绕梁……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魅力,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为后人讲述那些不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