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初识荨麻疹
荨麻疹,这个看似普通却能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的皮肤疾病,其实质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它如同一个不速之客,常常在不经意间降临到人们身上,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双重折磨。
(一)症状表现
1、典型皮损:荨麻疹最显著的症状之一便是风团的出现,这些风团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可呈苍白色或鲜红色,仿佛是皮肤上突然出现的一片片“云彩”,时起时消,通常单个风团持续不超过24至36小时,且消退后不留痕迹,宛如其从未出现过一般。
2、瘙痒难耐:瘙痒是荨麻疹患者最为直接的感受,这种瘙痒程度不一,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不适,而有的则瘙痒剧烈,难以忍受,恨不得立刻用手去搔抓,但这样做往往又会加重病情,让瘙痒更加剧烈,形成恶性循环。
3、全身症状:除了皮肤表面的症状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肿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影响呼吸,出现胸闷、气憋、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二)常见类型
1、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骤,犹如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暴,经治疗或脱离诱因后,多于数日内痊愈,若能仔细询问病史,多数患者可以找到病因,如食物过敏、药物刺激等,病程相对较短,小于6周。
2、慢性荨麻疹:病程大于等于6周,风团反复发作,如同顽固的阴影,久久笼罩着患者,80%至90%以上的病人找不到确切病因,这为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长期与疾病作斗争。
3、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荨麻疹,患者的皮肤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即使是轻轻搔抓或划过后,局部皮肤便会出现线状风团,即皮肤划痕征阳性,仿佛皮肤在诉说着自己的“脆弱”。
4、寒冷性荨麻疹: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的患者,只要皮肤暴露于冷风、冷水等环境中,数分钟内便会出现瘙痒性水肿和风团;而遗传性寒冷性荨麻疹则更为特殊,属显性遗传,女性多见,常在婴儿期发病,可持续终生。
探寻病因:为何会患上荨麻疹?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多样,就像一团错综复杂的谜题,涉及多个方面,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下这些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外源性因素
1、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是常见的“元凶”之一,一些蔬菜水果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甚至某些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也可能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2、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生活中的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以及各种挥发性化学品等,都可能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荨麻疹的出现。
3、药物:许多药物都可能诱发荨麻疹,免疫介导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以及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都在“黑名单”之列。
4、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物理刺激也可能成为荨麻疹的诱发因素,比如有些人在皮肤受到摩擦后会出现风团,或是在寒冷的天气中暴露皮肤后引发荨麻疹。
(二)内源性因素
1、感染: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慢性隐匿性感染,都可能引发荨麻疹,这些微生物在体内悄然作祟,破坏着人体的免疫系统平衡。
2、精神及内分泌因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劳累、抑郁等精神状态的改变,以及内分泌失调,都可能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各种过敏原的敏感性增加,进而诱发荨麻疹。
3、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以及一些慢性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都可能是荨麻疹的潜在病因,它们通过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影响着人体的免疫系统和血管功能。
诊断方法:如何揪出“幕后黑手”?
面对荨麻疹这一复杂多变的疾病,准确诊断至关重要,这就如同在迷雾中寻找线索,需要综合多种方法进行判断。
(一)详细询问病史
医生会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发病前的饮食、用药、环境接触等情况,是否有过类似的过敏经历或家族过敏史,是否有其他疾病的存在等,从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能的病因线索。
(二)全面体格检查
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病变情况,包括风团的大小、形状、分布、持续时间等特征,同时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异常体征,如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有无异常呼吸音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过敏反应等情况。
2、免疫学检查:测定血清中的IgE水平、特异性IgE抗体等,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为过敏性体质以及过敏原的种类。
3、补体测定:对于怀疑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荨麻疹,补体水平的检测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方法:驱散“阴霾”的策略
针对荨麻疹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如同为不同的锁配不同的钥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远离过敏原
这是治疗荨麻疹的关键一步,一旦明确了过敏原,患者就应尽可能避免接触或食用,比如对某种食物过敏的患者,要坚决抵制该食物的诱惑;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要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眼镜等。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首选药物,常用的有苯海拉明、赛庚啶、氯雷他定等第一代抗组胺药,以及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这些药物能有效减轻瘙痒症状,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2、糖皮质激素:对于严重急性荨麻疹或伴有喉头水肿等危急症状的患者,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可发挥重要作用,不过,这类药物副作用较大,需谨慎使用,避免长期应用。
3、免疫抑制剂:当慢性荨麻疹患者经过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可能会被考虑使用,但因其副作用较多,一般仅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才会选用。
4、其他药物:如维生素C、钙剂等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有助于减轻症状;对于感染引起的荨麻疹,还需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
(三)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荨麻疹属于“瘾疹”范畴,可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运用中药内服、外用熏洗等方法进行调理,对于风寒证的患者,可采用桂枝汤加减来祛风散寒;对于风热证的患者,则可用消风散加减以疏风清热等。
日常护理:与疾病和平共处的艺术
在日常生活中,荨麻疹患者需要格外注意护理,这就如同呵护娇嫩的花朵,只有精心照料,才能让它更好地绽放。
(一)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择温和的洗护用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加重皮肤瘙痒,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要尽量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二)饮食调理
饮食上要注意均衡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海鲜、牛羊肉等易过敏食物以及可能引起过敏的食品添加剂等,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荨麻疹的发作。
(三)生活规律
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