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认识、应对与预防的全面解析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急性病的概念与特点
  2. 常见急性病的类型及病因
  3. 急性病的临床表现
  4. 急性病的诊断方法
  5. 急性病的治疗原则

在人类健康领域,疾病种类繁多,其中急性病以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症状明显等特点,对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急性病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应对和预防策略,对于保障个体健康、降低疾病危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急性病的概念与特点

急性病是指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较重,往往在短时间内(通常数天至数周)对患者身体造成显著影响的疾病,其特点包括发病突然,常常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症状;病情变化迅速,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或好转;症状较为剧烈且明显,容易引起患者的不适和重视,急性阑尾炎发作时,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右下腹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若不及时控制,可迅速发展为阑尾穿孔,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常见急性病的类型及病因

1、感染性疾病

- 呼吸道感染:如流感、肺炎等,主要致病因素是病毒、细菌或支原体等微生物,这些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侵入呼吸道黏膜并在其中繁殖,引发炎症反应。

- 肠道感染: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肠炎等,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病原体在肠道内滋生,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2、心血管系统疾病

-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血管,使心肌缺血坏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长期存在这些危险因素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 急性心力衰竭: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肌炎等疾病,也可由心脏负荷过重(如高血压危象、输液过多过快等)引起,当心脏功能急剧下降,无法满足机体组织的血液供应时,就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3、消化系统疾病

- 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前者多由胆道疾病(如胆结石)、酗酒、暴饮暴食等因素诱发,胰酶激活后在胰腺内引起自身消化,导致胰腺水肿、炎症;后者病情更为严重,除了胰腺自身受损外,还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消化作用所致,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则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当这些病变侵蚀血管壁导致血管破裂时,就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4、神经系统疾病

- 脑出血:多见于高血压患者,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变薄、变脆,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脑血管承受压力过大而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也是脑出血的重要病因。

- 急性中风(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缺血性中风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出血性中风则如上述脑出血所述,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急性病的临床表现

1、发热:许多急性感染性疾病都会出现发热症状,这是机体对病原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体温升高可使机体代谢加快,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有助于杀灭病原体,但过高的体温也可能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脱水等问题。

2、疼痛:不同类型的急性病疼痛部位和性质各异,心绞痛常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部放射;肾绞痛则为阵发性腰部剧痛,疼痛可向下腹部放射;头痛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感冒时的头痛多为全头痛或前额痛,而脑出血时的头痛则往往更为剧烈,伴有呕吐等症状。

3、咳嗽与咳痰:呼吸道疾病常伴有咳嗽和咳痰症状,如肺炎患者可出现咳嗽、咳黄脓痰或铁锈色痰;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多表现为干咳或有少量白色黏痰,咳嗽是机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4、呼吸困难:心肺疾病是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急性左心衰竭时,肺淤血导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气道痉挛狭窄,通气受阻,患者会感到呼气困难,伴有哮鸣音。

5、腹泻与呕吐:消化系统疾病常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稀水样便,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食物中毒导致的呕吐多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的腹泻和呕吐可导致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6、意识障碍:严重的急性病如脑出血、脑梗死、重度颅脑外伤等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这是由于大脑细胞受损,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急性病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以及近期的生活情况等,对于急性腹痛患者,要询问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是否有不洁饮食史、腹部手术史等。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如检查肺部时,听诊可闻及呼吸音是否异常;检查腹部时,触诊可发现压痛、反跳痛等体征,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3、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血红蛋白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生化检查可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指标,评估机体的代谢状态和内脏器官功能,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酶谱(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会显著升高;肝功能异常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会超出正常范围。

- 微生物检查:对于怀疑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进行血液、痰液、尿液、粪便等标本的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 凝血功能检查:在怀疑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时,进行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检查,了解机体的凝血状态。

4、影像学检查

- X 线检查:可用于检查胸部(如肺炎、气胸等)、骨骼(如骨折)、腹部(如肠梗阻)等部位的病变,胸部 X 线片可显示肺炎的肺部阴影;腹部平片可观察到肠梗阻时的气液平面。

- 超声检查:广泛应用于肝、胆、脾、胰、肾等脏器的检查,如超声可发现胆囊结石、肝脏占位性病变、肾积水等;在妇产科领域,超声可用于诊断宫外孕等疾病。

- CT 检查: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清晰地显示人体的横断面结构图像,对于颅脑外伤、脑出血、肺部病变(如肺癌)、腹部脏器损伤(如肝破裂)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MRI 检查:无辐射损害,对软组织分辨力较高,尤其适用于脑部、脊髓、关节等部位的检查,在诊断脑部肿瘤、脱髓鞘疾病、半月板损伤等方面优于 CT 检查。

急性病的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针对引起急性病的原因进行治疗是关键,如感染性疾病应积极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杀灭病原体;对于药物中毒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如果是外伤引起的出血,应及时止血包扎处理。

2、对症治疗

- 缓解疼痛:根据疼痛的程度和性质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如轻度疼痛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中度至重度疼痛可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但需注意其成瘾性和副作用。

- 降温退热:对于发热患者,体温在 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冷敷额头),体温超过 38.5℃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 维持呼吸功能: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吸氧治疗,如为气道梗阻引起的呼吸困难,应迅速解除梗阻;对于呼吸衰竭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支持治疗

- 补液与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因呕吐、腹泻等原因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如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