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胃炎的定义与分类
胃炎是指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呕吐、恶心等症状,它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其发病的急缓和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通常起病较急,症状较为明显,多由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应激等因素引起,大量饮酒后可能会引发急性酒精性胃炎,患者会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而慢性胃炎则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轻,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原因导致,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逐渐诱发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有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等表现,且这些症状往往会反复发作。
病因剖析
(一)生物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强酸性的胃内环境中生存并繁殖的细菌,它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产生毒素,引发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都能检测出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它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2、病毒或细菌感染
除了幽门螺杆菌,其他细菌如结核杆菌、真菌以及多种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病原体容易侵入胃部,引发急性胃炎,在流行病毒感染期间,一些人除了出现呼吸道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胃部不适,这就是病毒性胃肠炎的表现。
(二)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反应
在一些特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胃黏膜细胞当作外来抗原进行攻击,从而导致胃黏膜的炎症损伤,这种自身免疫性胃炎常见于 A 型萎缩性胃炎患者,其血液中可检测到针对壁细胞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会破坏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
2、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可能对某些食物成分过敏,当摄入这些食物后,会在胃内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常见的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包括海鲜、牛奶、鸡蛋等,不同的个体对不同食物的过敏反应存在差异。
(三)物理因素
1、机械性损伤
一些医源性的操作,如胃镜检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够轻柔或器械对胃黏膜造成直接的摩擦、碰撞,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胃内异物,如误吞的鱼刺、枣核等,长时间嵌顿在胃内也会对胃黏膜产生持续性的刺激和损伤,导致局部炎症甚至溃疡的形成。
2、温度刺激
过冷或过热的食物、饮品进入胃内后,会对胃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在寒冷天气下大量饮用冰水或食用冰淇淋等冷食,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而长期食用过热的食物,如刚出锅的热汤、热粥等,则可能烫伤胃黏膜,破坏其完整性,从而引发胃炎。
(四)化学因素
1、药物刺激
许多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是最常见的一类容易引起胃炎的药物,它们通过抑制胃黏膜内的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屏障作用,从而使胃酸直接接触并损伤胃黏膜,长期大剂量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患胃炎的风险显著增加,一些抗生素、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导致炎症的发生。
2、酒精与烟草
酒精具有亲脂性和溶脂能力,能够直接溶解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和脂质层,破坏胃黏膜的屏障结构,酒精还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长期酗酒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炎,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影响其修复和防御能力,而且,烟雾中的有害物质还会随吞咽动作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黏膜,促进胃炎的发生和发展。
(五)精神与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会出现紊乱,这种紊乱会影响胃的蠕动和排空功能,使胃酸分泌失调,一些人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这就是精神心理因素对胃的影响,而且,精神因素还可能与其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加重胃炎的病情。
症状表现
(一)上腹部不适与疼痛
这是胃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性质多样,可能是隐痛、胀痛、灼痛等,疼痛的部位通常位于上腹部剑突下或脐周,有时会向背部放射,疼痛的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急性胃炎的疼痛往往较为剧烈且突然发作,而慢性胃炎的疼痛则相对较为缓和,但可能会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二)消化不良症状
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患者可能会感觉进食后腹部饱胀不适,没有食欲,恶心和呕吐的症状在不同的患者中表现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在进食后立即出现恶心呕吐,而有些则是在饥饿状态下更为明显,嗳气是由于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体外的过程,患者会感觉到胃内有气体上涌至咽喉部,并伴有打嗝的声音,反酸则是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的感觉,通常在进食酸性食物或弯腰时症状加重。
(三)出血症状
部分严重的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出血量较少时,粪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表现为黑便;出血量较大时,可能会出现呕血的情况,这种出血症状主要是由于胃黏膜炎症导致黏膜破损,侵蚀血管所致。
诊断方法
(一)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饮食习惯、用药史、家族病史等信息,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饮酒、吸烟、服用刺激性药物等习惯,是否曾接触过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等,这些信息对于初步判断病因和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腹部触诊,检查上腹部是否存在压痛、反跳痛等情况,同时还会检查肝脾大小、有无腹部包块等,虽然体格检查对于胃炎的诊断并非特异性方法,但可以初步排除其他腹部脏器的疾病,为后续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急性胃炎患者在合并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而慢性胃炎长期出血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等。
2、粪便常规与潜血试验
粪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粪便的性状、颜色等,观察是否有黏液、脓血等异常,粪便潜血试验则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的血液,对于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胃黏膜出血的情况。
3、幽门螺杆菌检测
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组织检测等,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方法,患者服用含有尿素的药物后,如果胃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它会分解尿素产生氨和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可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血清学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但其准确性相对较低,胃镜下活检组织检测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医生在胃镜检查时取少量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准确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存在。
(四)内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最直观、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溃疡等病变情况,还可以在胃镜下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胃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于一些怀疑有恶变倾向的胃炎患者,胃镜检查尤为重要。
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等,要注意饮食的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对胃黏膜造成刺激。
2、戒烟戒酒
烟酒对胃黏膜有很大的损害作用,患者应坚决戒烟戒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3、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有助于改善胃炎的病情。
(二)对症治疗
1、抗酸治疗
对于存在胃酸过多的患者,可使用抑酸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抑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和 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