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现代化都市,不仅在经济、科技领域独树一帜,其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日益熠熠生辉,而在众多文化瑰宝中,深圳钢琴博物馆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吸引着无数音乐爱好者与文化追寻者前往探寻。

走进深圳钢琴博物馆的大门,仿佛踏入了一个奇妙的音乐时空隧道,这里,时间的痕迹与音乐的灵魂相互交织,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无声的叙述者,向人们诉说着钢琴那漫长而动人的发展历程。
源起:梦想的音符开启收藏之旅
深圳钢琴博物馆的诞生,源于一位对钢琴怀揣着炽热热爱之人的梦想——许经燕,15岁便移居香港的他,家族三代与钢琴紧密相连,1982年,年轻的许经燕创办了“声辉琴行”和“声辉乐谱出版社”,由此正式踏上了收藏古董钢琴的征程。
凭借着对钢琴的深厚情感以及执着的收藏信念,许经燕在过去的近40年间,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不辞辛劳,从各个角落寻找那些承载着岁月故事的珍贵钢琴,无论是来自教堂、各地收藏家之手,亦或是博物馆、私人古堡、甚至垃圾站中的遗弃之物,只要听闻有古董钢琴的踪迹,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奔赴而去。
历经无数的艰辛与努力,许经燕的藏品规模不断扩大,迄今,他已收藏了600多台古董钢琴,这些钢琴涵盖了钢琴制造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品牌200多个,跨越了整整3个世纪,完整地呈现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钢琴发展黄金时期中各个时期的不同类型。
馆藏:珍品荟萃,演绎钢琴历史华章
深圳钢琴博物馆的馆藏堪称一部生动的钢琴史书,在这里,每一架钢琴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架珍贵的琉特琴(整琴式诗琴),这是一种源自古希腊的古老乐器,约可追溯至公元1810年,它的出现仿佛将时光拉回到了遥远的古代,让人们得以一窥早期乐器的独特风貌,感受音乐在漫长岁月中的初始韵味。
而托马斯·霍姆伯尔德于1812年所制造的方形桃花心钢琴也别具一格,它拥有六只旋转雕刻的脚,琴身漆以朱红色,并带有铅笔签字“T. Hombold 1811”和“THOMS HOMBOLD LONDON”,这架钢琴见证了钢琴制作工艺在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格与精湛技艺,是钢琴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例证。
还有布罗德伍德(Broadwood)于1858年生产的钢琴,琴身采用贵重的热带椴木,镶嵌着精巧的装饰,展现出19世纪英国制琴工艺的卓越水平,其曾在1874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引起轰动,更是清光绪四年法国送给中国皇帝的御用之物,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施坦威(Steinway)作为钢琴界的传奇品牌,在深圳钢琴博物馆中也有着重要的展示,威廉·卡斯坦斯·施坦威于1867年所造的红杉木琴身钢琴,全手工雕刻,用天使及鱼鳞做装饰,并刻有“德国恺撒之称”威廉二世征服者威廉之御用钢琴的铭文,此琴不仅是艺术珍品,更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成为了镇馆之宝之一。
除了这些,馆内还珍藏着东方红牌钢琴等具有时代特色的钢琴,20世纪中期的苏州提琴厂生产的东方红牌钢琴,虽外型设计简单,但音色稳定、柔美,在当时的中国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早期钢琴制造的典型代表。
传承:守护珍宝,延续音乐文化生命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馆藏,深圳钢琴博物馆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的措施,根据空气温度湿度适时进行抽湿增湿操作,在钢琴内部放置干燥剂以及樟脑丸,以防止木质部分受潮发霉和驱赶害虫,专业人员定期对每一台琴进行内部清洁和击弦机的维护,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对于年代久远的钢琴,维修人员会根据其年代特征确定维修种类,对拆卸、修理或调换的部件做到正常运作、调整得当。
活动:多彩活动,奏响音乐交流旋律
深圳钢琴博物馆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展示场所,更是一个活跃的音乐文化交流平台,这里定期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古典音乐演奏会、钢琴历史讲座、音乐沙龙等,在悠扬的古典旋律中,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古董钢琴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音色,感受音乐大师们的经典作品,音乐爱好者们汇聚一堂,分享彼此对音乐的见解与感悟,共同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
意义:文化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
深圳钢琴博物馆的存在,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座收藏和展示钢琴的艺术殿堂,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通过这些珍贵的馆藏,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钢琴从诞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它为音乐家、学者提供了研究和学习的重要资源,同时也为广大市民普及了音乐知识,提升了公众的文化素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圳钢琴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音乐人士,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让深圳这座城市在国际文化艺术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深圳钢琴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精心的保护、多彩的活动和深远的意义,成为了深圳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首永恒的乐章,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持续奏响着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旋律,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感动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