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对于每一位准妈妈来说,都是一段充满期待与挑战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定期进行产检是确保母婴健康的关键举措,通过一系列的检查项目,医生能够及时了解孕妇的身体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提前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保障孕期的安全与顺利,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孕期产检项目及其重要性。

孕早期(12周前)
初次建卡检查
-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孕妇的既往病史、家族遗传病史、月经史、生育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评估孕妇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潜在的风险因素,若孕妇有糖尿病家族史,医生会在后续产检中加强对血糖的监测,以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 身体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评估孕妇的营养状况和基础血压水平,身高和体重的比例关系可以初步判断孕妇是否存在超重或肥胖的情况,这对于孕期体重管理至关重要;血压测量则可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的早期迹象,还会进行心肺听诊、甲状腺触诊等常规体格检查,以确保孕妇各器官系统功能正常。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型(ABO 和 Rh 血型)、肝肾功能、乙肝五项、梅毒螺旋体和 HIV 筛查等,血常规可检测孕妇是否贫血或存在感染,尿常规有助于发现泌尿系统感染或肾脏疾病,血型检查对于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具有重要意义,而乙肝、梅毒、HIV 等传染病的筛查能够及时保护胎儿免受感染,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孕中期(13 - 27周)
唐筛检查(15 - 20周)
- 检查方法:通过抽取孕妇的外周血,检测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游离雌三醇(uE3)等生化指标,并结合孕妇的年龄、孕周、体重等因素,计算出胎儿患唐氏综合征(21 - 三体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18 - 三体综合征)和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值。
- 意义:唐筛是一种较为经济、简便且无创的产前筛查方法,虽然其准确性并非 100%,但能够帮助医生筛选出高危孕妇,以便进一步进行产前诊断,如羊水穿刺或无创 DNA 检测,从而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
大排畸 B 超检查(20 - 24周)
- 检查内容:这是孕期非常重要的一次超声检查,主要对胎儿的各个器官和系统进行详细的结构观察,包括头颅、脊柱、四肢、腹部脏器(肝、胆、脾、胃、肾等)、心脏等,以排查胎儿是否存在严重的结构畸形,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胎儿的面部特征,判断是否有唇腭裂等畸形;检查心脏的结构,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查看脊柱的连续性,发现有无脊柱裂等异常。
- 作用:此阶段胎儿的器官已基本发育完善,B 超检查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胎儿生长发育信息,对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胎儿结构畸形具有重要价值,是保障胎儿健康的重要防线。
糖耐量试验(24 - 28周)
- 检查流程:孕妇需要在空腹状态下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一般为 75g),然后分别在服糖后 1 小时、2 小时采集静脉血,测定血糖值,根据这四个时间点的血糖数值,来判断孕妇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 重要性:妊娠期糖尿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会增加孕妇发生妊高症、流产、早产、难产等风险,同时还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胎儿过大、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低血糖等并发症,糖耐量试验是孕期监测孕妇血糖代谢状况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干预妊娠期糖尿病,保障母婴健康。
孕晚期(28周至分娩)
胎心监护(32周开始,每周一次)
- 原理与方法:胎心监护是通过连续监测胎儿的心率变化,以及宫缩、胎动等情况,来评估胎儿在宫内的状况,孕妇需要躺在检查床上,医生在其腹部放置两个探头,一个用于监测胎心率,另一个用于记录宫缩情况,一般情况下,监护时间为 20 - 30 分钟。
- 意义:胎心监护能够实时反映胎儿在宫内是否缺氧以及其储备能力如何,如果胎心率出现异常波动,如过快或过慢、变异减少等,可能提示胎儿存在宫内窘迫等危险情况,医生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吸氧、改变体位或提前终止妊娠等,以保障胎儿的生命安全。
B 超检查(36周左右)
- 检查重点:再次对胎儿的大小、胎位、胎盘成熟度及羊水量等进行检查和评估,并与之前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胎儿的生长趋势是否正常,还会关注脐血流情况,以判断胎儿的血液循环状态是否良好。
- 目的:此时的 B 超检查主要是为了确定最适合的分娩方式,为即将到来的分娩做好准备,如果胎儿臀位或横位,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能否进行阴道试产或直接选择剖宫产;如果胎盘老化严重或羊水过少,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以避免胎儿发生危险。
血常规、尿常规复查
- 复查原因:随着孕期的进展,孕妇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尿常规可以及时了解这些变化对孕妇健康的影响,血常规可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预防产后出血;尿常规有助于发现尿路感染、蛋白尿等问题,防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加重以及对肾脏功能的损害。
孕期产检是一个系统且持续的过程,每一个检查项目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意义,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孕妇应该重视每一次产检机会,按时进行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母婴的健康与安全,迎接新生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