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原因剖析与治疗策略全解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腹泻的常见原因
  2. 腹泻的治疗

腹泻,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困扰,它不仅影响着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深入了解腹泻的原因并掌握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腹泻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可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影响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进而引发大量水样便腹泻,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致病菌,常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引发集体感染,症状多为恶心、呕吐和急性腹泻,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等也都可能引发腹泻,尤其在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中的致病性菌株,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可产生志贺毒素,严重破坏肠道细胞,引发血性腹泻和严重的腹痛,沙门氏菌常污染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蛋类等,感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肠道炎症和腹泻,同时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志贺氏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其产生的内毒素可引起肠道黏膜溃疡和炎症反应,造成黏液脓血便和频繁腹泻,霍乱弧菌引发的霍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会排出大量米泔水样便,严重时可迅速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甚至危及生命。

3、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原虫滋养体可侵入结肠黏膜,破坏肠壁组织,形成溃疡,导致腹泻,粪便呈果酱样,带有特殊的腥臭味,贾第鞭毛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和胆囊,可引起慢性腹泻,表现为腹胀、腹痛、稀便等症状,常在旅游或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后发病,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泻等症状,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多见。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

过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会增加胃肠道消化负担,使胆汁分泌过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脂肪泻,粪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脂肪颗粒,食用生冷食物或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冰棒等,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泻,食物过敏也较为常见,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在进食含有牛奶的食物后会出现腹泻、皮疹等症状;部分成年人对海鲜、花生等食物过敏,进食后同样会引发腹泻等肠道反应。

2、药物因素

某些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等,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可能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从而引发腹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会损伤肠黏膜,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进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一些化疗药物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也会对肠道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发腹泻等不良反应。

3、其他因素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克罗恩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病,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侵犯结肠和直肠黏膜,病变呈连续性分布,以反复发作的血性腹泻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脑 - 肠互动失调等多个方面,患者常因精神压力、饮食改变等因素诱发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交替出现,但无器质性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代谢,导致肠道蠕动增快,引起腹泻,同时伴有多汗、心慌、手抖等症状;糖尿病神经病变累及自主神经时,也可能出现腹泻症状,通常为顽固性腹泻,且夜间发作较为频繁。

腹泻的治疗

(一)去除病因

1、治疗感染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补液支持,细菌感染则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沙门氏菌感染可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寄生虫感染应给予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如阿米巴痢疾可使用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贾第鞭毛虫感染可选用甲硝唑或呋喃唑酮等。

2、调整饮食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及高脂肪、难消化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馒头等,对于乳糖不耐受者,应减少或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可选用无乳糖配方的食品或补充乳糖酶制剂,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应严格禁止食用致敏食物及其制品,并根据过敏程度调整饮食结构。

3、停用相关药物

如果腹泻是由药物引起,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不能停用原药物,可根据情况更换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替代药物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奥美拉唑、硫糖铝等。

(二)对症治疗

1、止泻药物

常用的止泻药有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水分,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尤其是急性腹泻,洛哌丁胺可作用于肠道平滑肌,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主要用于慢性腹泻和急性腹泻的辅助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感染性腹泻,在使用止泻药时应谨慎,以免止泻过早导致毒素无法排出而加重病情。

2、肠道微生态制剂

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胶囊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益生元如低聚果糖、菊粉等可为益生菌提供营养支持,增强益生菌的活性和定植能力,这类药物常用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

3、止泻辅助药物

对于伴有明显腹痛的患者,可给予解痉止痛药如山莨菪碱、颠茄片等缓解肠道痉挛性疼痛,但对于疑似绞窄性肠梗阻、肠穿孔等情况的患者应禁用解痉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4、液体和电解质补充

轻、中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补液盐(ORS)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重度脱水患者则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常用的液体有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乳酸林格氏液等,根据患者的脱水类型(低渗性、等渗性或高渗性)和电解质水平调整输液的种类和剂量,还应注意补充钾、钠、氯等重要离子,维持酸碱平衡和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方剂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寒湿困脾型腹泻可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湿热蕴结型可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以清热利湿、凉血止痢;脾虚泄泻型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肝郁乘脾型可用痛泻要方加减,以抑肝扶脾、调中止泻等。

2、针灸推拿

针刺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等穴位具有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可缓解腹泻症状,推拿腹部的手法如摩腹、按揉天枢穴等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但这些中医治疗方法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腹泻的原因复杂多样,治疗应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合理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预防腹泻的发生,一旦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以促进早日康复,保障身体健康。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