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作为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风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冬至习俗:

1、祭祖:在中国许多地方,冬至是祭祖的重要日子,家家户户会在祖先像、牌位前供奉丰盛的食物,如水果、酒肉等,点燃香烛,焚烧纸钱,以此来缅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发达,在南方的一些地区,还有祭祀天神、土地神等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传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到很多穷苦百姓耳朵被冻烂,便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煮熟后分给百姓食用,以防治冻伤,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冬至时模仿做这种食物,逐渐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
3、吃汤圆:在江南一带,冬至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用糯米粉制成,里面包裹着各种馅料,如芝麻、花生、豆沙等,象征着团圆和圆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汤圆,寓意着家庭和睦、生活美满,有些地方还会将汤圆用作祭祖的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4、数九九消寒:从冬至开始,就进入数九寒天,民间有“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常见的有文字、圆圈、梅花三种形式,人们每天填写一个笔画或涂染一朵梅花,直到九九八十一天结束,寒冬也随之过去,还有一些地区流传着九九歌谣,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通过数九的方式,人们既能记录时间的流逝,又能在寒冷的冬天里增添一份期待和乐趣。
5、吃馄饨:冬至吃馄饨也是一些地方的传统,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相传宋高宗赵构非常爱吃御厨做的馄饨,因为一次馄饨没煮好而要送人去大理寺治罪,但因扁食(馄饨)谐音“遍食”,有皇帝遍食四方美食之意,才免去刑罚,此后,馄饨的制作方法逐渐传到了民间,并形成了冬至吃馄饨的习俗。
6、吃赤豆糯米饭:在南方一些地区,如浙江等地,冬至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的儿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残害百姓,但是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天煮赤豆饭吃,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吃赤豆糯米饭也象征着滋养身体和长寿安康。
7、喝冬酿酒:姑苏地区的人们在冬至夜有喝冬酿酒的传统,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一杯暖身的冬酿酒,既能驱散寒意,又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冬酿酒还有着吉祥如意、长长久久的美好寓意。
8、赠鞋袜:在古代,冬至还有赠送鞋袜的习俗,曹植曾在《冬至献袜履表》中说:“国家冬至,献履贡袜,以迎福践长。”意思是通过赠送鞋袜,可以迎接福气和长寿,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长辈在冬至时给晚辈赠送鞋袜,以表达祝福和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