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节日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重阳节,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秋日的时光,散发着温馨而深远的气息。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易经》记载,古人将 “六” 定为阴数,“九” 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天具有吉祥、驱邪避凶的意义,是适合祭祀祈福的好日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词》中就已提到 “重阳”,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活动:“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也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由此可见,重阳节在魏晋时期已有了饮酒、赏菊等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了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阳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敬老孝亲的象征,在传统文化中,老人是社会的重要财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重阳节强调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倡导晚辈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它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追求,古人认为 “九” 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长久和永恒,因此重阳节被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人们在这一天登高望远、佩戴茱萸、品尝重阳糕、饮用菊花酒等活动,都有祈求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有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习俗,登高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山峦叠嶂,景色宜人,人们相约结伴,登山望远,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秋日的宁静与高远,这一习俗不仅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也有 “清气上扬、浊气下沉” 的说法,寓意着远离厄运,追求吉祥,赏菊也是重阳节的重要内容,九月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姿态各异、色彩斑斓,具有高洁、坚韧的品质,深受人们喜爱,人们会去菊花展或自家庭院中观赏菊花,还会举办各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吟诗作画、猜灯谜等,增添了节日的文化氛围,吃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精美,口感软糯香甜,糕上插着象征吉祥的小旗,寓意着步步高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重阳糕,共享天伦之乐,还有插茱萸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具有芳香味的植物,被认为可以驱邪避凶,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茱萸佩戴在身上或插在门上,以祈求平安健康,茱萸还可以作为香料和药材使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在古代,重阳节不仅是民间的盛会,也是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吟诗作画的好时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则描绘了一幅重阳节访友的欢乐场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以及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丰富,2012 年,我国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节,使这一传统节日更具现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如今,重阳节不仅是老人们的节日,更是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老美德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各地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敬老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举办老年文艺演出、开展老年健康咨询等,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重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表达敬老爱老情感、追求健康长寿、享受秋日美景的重要节日,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文化精神,在这个重阳佳节,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充满温情和诗意的节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