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端午节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华夏民族的深情与智慧,而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习俗,便是这书中最动人的篇章。

粽子,无疑是端午节当之无愧的主角,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名为“筒粽”,发展至今,粽子的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从口味上来说,有甜粽和咸粽之分,甜粽多以红豆沙、红枣为馅料,糯米的软糯与馅料的香甜完美融合,每一口都仿佛是对味蕾的甜蜜馈赠,比如豆沙粽,细腻的豆沙在口中缓缓散开,那浓郁的豆香与糯米的清香相互交织,如同一场舌尖上的舞会,咸粽则以五花肉、咸蛋黄等为馅料,油脂渗透到糯米中,赋予了粽子醇厚的口感,像蛋黄肉粽,咸蛋黄咸香可口,五花肉肥瘦相间,咬下去,油润的口感瞬间充满口腔,让人回味无穷,从外形上看,有三角形、四角形乃至竹筒形等多种形状,包粽子也是一门技艺,先将两片粽叶重叠,折成漏斗状,放入适量糯米与馅料,再用棉线紧紧缠绕几圈,一个精美的粽子便诞生了,煮粽子时,锅中沸水翻滚,粽叶的清香渐渐弥漫开来,满屋子都是端午节的味道。
赛龙舟,是端午节极具激情与活力的传统习俗,其起源说法众多,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蛟龙吞食他的遗体,纷纷划船打捞,并往江中投入粽子喂鱼,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赛龙舟活动,龙舟一般狭长,船头装饰成龙首模样,色彩鲜艳夺目,船身绘有各种图案,有的象征着吉祥如意,有的则寓意风调雨顺,比赛时,鼓手坐在船头,节奏有力地击鼓助威,水手们则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飞驰,水花四溅,喊声震天,岸上观众人山人海,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参赛队伍齐心协力,勇争第一,这不仅是一场速度与力量的较量,更是团队协作精神的体现,在很多地方,赛龙舟还蕴含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人们相信,通过赛龙舟可以驱走水中的邪灵,保佑一方平安顺遂。
挂菖蒲、艾叶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菖蒲叶片细长,似剑一般,古人认为它有驱邪避瘟的神力;艾叶则散发着特殊的香气,有驱虫、消毒的功效,端午节这天,人们将菖蒲、艾叶挂在门口两侧,就像是给家门挂上了两道绿色的屏障,微风拂过,菖蒲和艾叶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除了挂在门口,人们还会把菖蒲、艾叶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蒲剑”和“艾虎”,摆放在室内,小孩子则喜欢佩戴装有菖蒲、艾叶的小香囊,香囊小巧玲珑,五彩斑斓的丝线绣着各种吉祥图案,这些图案或是神话传说中的祥瑞神兽,或是象征美好的花卉植物,不仅美观,还能散发出淡淡的草药香气,有驱虫辟邪的作用。
在南方一些地区,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具有解毒杀虫等功效,人们将雄黄研磨成粉末,浸泡在白酒或黄酒中,制成雄黄酒,端午节这天,大人们会在孩子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邪、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雄黄酒有一定的毒性,如今这一习俗更多是在形式上传承,人们很少真正饮用雄黄酒。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它们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这些习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氛围,更让我们铭记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着民族的精神血脉,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