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历史沿承
  2. 老街文化
  3. 街道分布
  4. 景区荣誉

在海口市的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有一条充满历史韵味和独特风情的街道——海口骑楼老街,这条古老的街道不仅是海口市的地标性景观,更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本文将带您走进海口骑楼老街,感受它的历史沿承、老街文化、街道分布、景区荣誉以及独特的魅力。

历史沿承

海口骑楼老街的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成了规模,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老街文化

1.建筑文化

海口骑楼老街(10)海口骑楼建筑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海口白色骑楼建筑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座骑楼就是一幅风景画,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带(即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1930年之后,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2.名人古迹

海口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3.传统文化

老街居住的传统模式里遗留了众多极为有趣的邻里空间,如露天戏台和社区活动空间合二为一的宗庙空间;室外随处可见的土地爷祭拜点,常年有人供奉;较大的室内茶室,多为老年人交谈聊天,消磨寂寞时光所用,茶室内人声鼎沸,俗称“老爸茶”等等,由于住宅外部的社区活动空间丰富,长年来形成和睦和谐的邻里关系,逢年过节就家家户户都参与社区特色的“点龙灯”活动。

街道分布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分布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每条街道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历史背景,得胜沙路是海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新华南路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中山路是五金灯饰一条街;博爱路则贯穿东、西门市场,东门为海鲜干货市场,西门则是古玩一条街。

景区荣誉

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海口骑楼老街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推动,近年来,海口市政府高度重视骑楼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和维护,使得骑楼老街得以恢复往日风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海口骑楼老街作为海口市的一张名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风情,它不仅展示了海口市的历史沿承和文化特色,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体验文化的好去处,未来,我们期待海口市政府能够继续加强对骑楼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