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检测领域,血常规检查无疑是一项至关重要且广泛应用的常规检测项目,它宛如一把精准的健康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身体内部奥秘的窗口,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关键依据。

一、血常规检查的基本内涵与重要性
血常规,全称为血液常规检查,主要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测,涵盖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大核心系统,以及众多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如同一个个精细的探测器,能够灵敏地反映机体的造血功能、免疫状态、凝血机制以及是否存在感染、贫血、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情况,是临床医生诊断病情、评估患者健康状况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工具。
从日常健康体检到各种疾病的初步筛查,血常规检查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感冒等常见疾病中,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以快速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从而指导用药;对于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则能直观地反映贫血的严重程度,并提示可能的病因,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在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疗过程中,血常规的各项指标更是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可以说,血常规检查贯穿了我们健康的方方面面,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二、红细胞系统:生命的氧气运输线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细胞群体,其主要使命是作为氧气的运输载体,将氧气从肺部输送至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也负责携带二氧化碳返回肺部排出体外,维持着机体的气体交换平衡。
1、红细胞计数(RBC)
- 正常参考值:男性约为(4.0 - 5.5)×10¹²/L,女性约为(3.5 - 5.0)×10¹²/L。
- 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通常提示贫血的存在,贫血可由多种原因引发,如造血原料缺乏(铁、叶酸、维生素 B₁₂ 等)、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急慢性失血(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等)以及溶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相反,若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可能是由于长期缺氧导致的代偿性增生(如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能是脱水等情况引起的血液浓缩所致。
2、血红蛋白浓度(Hb)
- 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为 120 - 170g/L,成年女性为 110 - 150g/L。
-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浓度与红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其降低往往伴随着贫血的出现,且降低的程度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可将贫血分为轻度(男性 Hb<120g/L、女性 Hb<110g/L)、中度(男性 Hb 介于 60 - 120g/L、女性 Hb 介于 60 - 110g/L)和重度(男性 Hb<60g/L、女性 Hb<60g/L)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则较为少见,可见于脱水、长期吸烟、居住在高原地区等因素导致的血液浓缩,以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引起的机体缺氧等情况。
3、红细胞压积(HCT)
- 正常参考值:男性约为 0.40 - 0.50L/L,女性约为 0.37 - 0.47L/L。
- 临床意义:红细胞压积反映了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的比例,其变化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压积降低常见于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体积缩小,压积下降更为明显;而压积升高可能提示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情况,在某些心脏病、肝病等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中,红细胞压积也可能发生改变。
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 正常参考值:MCV 为 80 - 100fl,MCH 为 27 - 34pg,MCHC 为 320 - 360g/L。
- 临床意义:这三项指标主要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诊断,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时,MCV、MCH、MCHC 均低于正常值;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时,MCV 增高,MCH 和 MCHC 也可正常或偏高;正常细胞性贫血则这三项指标基本正常,通过联合分析这三项指标,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贫血的类型和病因,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白细胞系统:身体的防御卫士
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犹如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时刻守护着我们的身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并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1、白细胞计数(WBC)
- 正常参考值:成人(4 - 10)×10⁹/L。
- 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意味着机体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是身体对病原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会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相应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但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而在一些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情况下,白细胞计数可极度升高,甚至超过 30×10⁹/L,白细胞计数升高还可见于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及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情况,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常见于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某些革兰阴性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以及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等,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或白细胞破坏增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减少,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2、白细胞分类计数
- 中性粒细胞
- 正常参考值:占白细胞总数的 0.50 - 0.70(50% - 70%)。
- 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对抗细菌感染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会迅速上升,可高达 0.80 以上,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增加,其增多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如肺炎、阑尾炎、疖痈等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大出血、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尿毒症等情况,当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降低时,常见于病毒感染(如流感、水痘等)、革兰阴性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长期接触放射线等情况,此时患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反复感染。
- 淋巴细胞
- 正常参考值:占白细胞总数的 0.20 - 0.40(20% - 40%)。
- 临床意义:淋巴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在病毒感染时发挥重要作用,当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时,常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此时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值也可能升高;而在一些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抗肿瘤化疗后等情况,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可能降低。
- 单核细胞
- 正常参考值:占白细胞总数的 0.03 - 0.08(3% - 8%)。
- 临床意义:单核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和衰老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等功能,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布鲁菌病等)、结核病活动期、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 嗜酸性粒细胞
- 正常参考值:占白细胞总数的 0.005 - 0.05(0.5% - 5%)。
-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Ⅰ型超敏反应和抗寄生虫感染,其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绦虫等)、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等)以及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则较少见,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 嗜碱性粒细胞
- 正常参考值:占白细胞总数的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