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健康监测的众多指标中,便常规检查犹如一面独特的镜子,悄然反映着肠道乃至全身的健康状况,它虽看似平凡,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为医生诊断疾病、评估身体状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

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对粪便的外观、镜检和化学检验等方面,粪便的外观是最初映入眼帘的信息源,正常的粪便通常为成形软便,颜色多呈棕黄色,这主要源于胆红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的转化产物以及食物残渣的颜色混合,若粪便呈现出异常的颜色,如黑色,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因为血液在胃酸和肠道细菌作用下转化为黑色的硫化亚铁;而红色或鲜血便则往往与下消化道出血相关,如痔疮、肛裂或肠道炎症性疾病等,灰白色粪便可能意味着胆汁排泄受阻,常见于胆管阻塞性疾病,例如胆结石、胆道肿瘤等,使得胆汁无法正常进入肠道参与粪便染色过程。
除了颜色,粪便的质地也能揭示许多问题,硬如羊粪球状的粪便多见于便秘患者,可能是由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缺乏、肠道蠕动减慢等因素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而变得干燥坚硬,相反,稀糊状或水样便则常见于腹泻患者,这可能是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非感染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或者肠道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等引起的肠道消化吸收不良、肠黏膜分泌增加或肠蠕动过快所致,而黏液便则可能提示肠道炎症、刺激或肿瘤等,使肠道分泌过多的黏液混入粪便之中。
在便常规镜检方面,显微镜下的奥秘更为深邃,通过观察粪便中的细胞成分,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迹象,正常情况下,粪便中可见少量白细胞,每高倍视野不超过 5 个,若白细胞大量增多,尤其是伴有脓细胞出现,常提示肠道存在急性炎症,如细菌感染性肠炎,这是由于肠道黏膜受到病原体侵袭,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启动,白细胞聚集于炎症部位以吞噬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红细胞数量的多少对于判断出血部位和程度也具有重要意义,少量红细胞均匀分布可能源于上消化道出血,而大量红细胞成团或集中在局部则更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的表现,粪便中偶尔可见上皮细胞,若上皮细胞大量脱落且伴有形态改变,可能提示肠道黏膜受损,如炎症、溃疡或肿瘤等病变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加速、脱落增加。
便常规的化学检验同样不可小觑,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筛查手段,用于检测粪便中不易察觉的微量血液,虽然肉眼难以看到粪便中有血,但通过化学方法(如愈创木脂法、免疫法等)却能发现潜藏在粪便中的血红蛋白或其衍生物,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暗示着多种疾病,从早期的大肠癌筛查到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辅助诊断,都离不开这一重要指标,粪便中胆红素代谢产物的检测也能为肝胆疾病和溶血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胆红素在肝脏代谢后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生成尿胆原等多种产物,如果尿胆原增加,可能表示肝功能异常、溶血性疾病或肠道菌群失调等情况。
便常规检查在临床应用中极为广泛,对于腹泻、便秘、腹痛、便血等症状的患者,它是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工具,在体检中,便常规也是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有助于早期发现一些无症状的潜在疾病,如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等,在一些结直肠癌的筛查中,便常规隐血试验联合结肠镜检查能够提高早期癌症的检出率,为患者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在儿科领域,便常规检查可用于儿童腹泻病的病因诊断,帮助医生判断是感染性因素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腹泻,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要获得准确的便常规检查结果,正确的标本采集至关重要,患者应在检查前了解详细的采集要求,如避免在采集前食用动物血制品、大量绿叶蔬菜等可能影响结果的食物,采集时,应使用清洁干燥的容器,留取适量的新鲜粪便,尤其是包含黏液、脓血等异常部分的标本,及时送检也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因为粪便在外界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其中的细胞成分分解、化学物质变性等,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便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医学检查手段,以其简便、经济、实用的特点,在肠道疾病及相关领域的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如同一位无声的健康卫士,时刻守护着我们的肠道健康,为我们及时发现身体的“警报”信号,让我们能够在疾病萌芽之时就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身体的健康平衡,开启健康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