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胃炎的定义与分类
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一)急性胃炎
1、定义
急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在短时间内出现炎症,发病急骤,症状较为明显。
2、病因
- 物理因素:如进食过冷、过热、粗糙的食物,或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这些可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有些人在大量饮酒后,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急性胃炎的发生,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
- 化学因素:误食强酸、强碱等化学性物质,会腐蚀胃黏膜,比如误服强酸溶液后,胃黏膜会迅速被腐蚀,引起剧烈腹痛、呕吐等严重症状。
- 生物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急性胃炎,像沙门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常伴有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其中胃部炎症也是重要表现之一。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以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能有食物残渣或胆汁,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二)慢性胃炎
1、定义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2、病因
-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具有鞭毛,可在胃内穿过黏液层到达胃黏膜表面,分泌尿素酶等物质,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较高。
-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时,机体产生的抗体可能会错误地攻击胃壁细胞,导致胃黏膜炎症和损伤,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以胃体为主的萎缩性胃炎。
- 十二指肠 - 胃反流: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等原因,十二指肠内的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其中的胆盐等成分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慢性胃炎,这种情况下,患者常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
3、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隐痛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食欲缺乏、嗳气、反酸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
胃炎的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炎最直观、最可靠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溃疡等情况,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确定胃炎的类型和程度,同时还能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二)幽门螺杆菌检测
1、尿素呼气试验:让患者口服含有标记碳原子(如C14或C13)的尿素胶囊,如果胃内有幽门螺杆菌存在,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分解尿素产生氨和标记的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标记二氧化碳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该方法简便、无创、准确性高。
2、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的抗体水平,但该方法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下取胃黏膜样本,检测其中的尿素酶活性,从而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快速,但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三)其他检查
1、胃液分析:通过测定胃酸的分泌量和pH值,有助于了解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功能状态,但在胃炎诊断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2、X线钡餐检查:患者口服硫酸钡等造影剂后,通过X线透视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和蠕动情况,虽然该方法能发现一些胃部病变,但对于胃炎的诊断敏感性较低,且不能进行活检。
胃炎的治疗
(一)急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方面,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浓茶、咖啡等,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对症治疗
- 对于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的患者,可给予解痉止痛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缓解胃肠道痉挛,减轻疼痛;呕吐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
- 如果存在细菌感染,尤其是沙门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等)、头孢菌素类(头孢克肟等)抗生素。
3、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急性胃炎的不同原因进行治疗,如因服用药物引起的,应立即停药;因食物中毒引起的,要尽快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可通过洗胃、导泻等方法进行处理。
(二)慢性胃炎的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目前推荐四联疗法,即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疗程一般为10 - 14天,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缓解胃黏膜炎症,降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风险。
2、保护胃黏膜治疗
可使用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抗酸药,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也可使用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胃黏膜保护剂,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害。
3、促进胃肠动力治疗
对于伴有腹胀、早饱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4、抑制胃酸分泌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且作用时间更长。
5、其他治疗
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可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给予止血治疗,如使用止血药物(凝血酶、去甲肾上腺素等)、内镜下止血等方法。
胃炎的预防措施
(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保持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减轻胃的负担。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变质、过期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
3、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少吃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和烧烤食品。
4、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烈酒等刺激性饮品,戒烟戒酒。
(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1、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长期熬夜会影响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转,增加胃炎的发生风险。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听音乐、运动、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
3、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在空腹时进行剧烈运动。
(三)合理使用药物
1、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如果必须服用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来预防胃炎的发生。
2、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不明来源的保健品或药品,以免对胃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了解胃炎的定义、分类、诊断方法、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措施,对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预防胃炎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关注胃部健康,一旦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