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隐藏的健康杀手,你了解多少?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胆结石的形成与分类
  2. 症状表现与并发症
  3. 诊断与治疗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胆结石这一“沉默的杀手”正悄然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胆结石,这个看似普通却又不容忽视的疾病,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胆结石的方方面面,为健康护航。

胆结石的形成与分类

1、形成原因

- 喜静少动:缺乏运动导致胆囊肌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易造成胆固醇结晶析出,形成结石。

- 肥胖体质: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高脂肪、高糖类食物摄入过多,促进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

- 不吃早餐: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促进胆结石形成。

- 餐后久坐: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

- 肝硬化患者:身体中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胆囊收缩功能低下等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 遗传因素:遗传因子在明确胆结石危险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亲中有胆结石的人更易患病。

2、按化学成分分类

- 胆固醇结石:单发者居多,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X线平片不显影。

- 胆色素结石:结石由胆色素、钙盐、细菌、虫卵等组成,结石的大小不等,数目较多,常常随胆汁的排放流动,成为胆总管结石。

- 混合性结石:为胆色素、胆固醇混合性胆石,X线平片常可显影,我国以混合性结石最多。

3、按部位分类

- 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类结石,位于胆囊内。

- 肝外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多为胆色素结石,原发于胆总管或来自胆囊、肝内胆管。

- 肝内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绝大多数为胆色素混合结石。

症状表现与并发症

1、症状表现

- 无症状胆囊结石:多数病人终身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 胆绞痛: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

- 上腹隐痛: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胀、嗳气、呃逆等症状,易误诊为“胃病”。

- 胆囊积液:体检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

- 黄疸:结石进入胆管引发梗阻时出现,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

- 急性胆囊炎:结石嵌顿引起继发感染,导致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2、并发症

-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管梗阻继发感染所致,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

- 胆源性肝脓肿:反复胆管炎可导致多发的肝脓肿。

- 胆源性胰腺炎:结石压迫引起胰管阻塞或Oddi括约肌痉挛所致,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急性胆囊炎:结石嵌顿合并感染时发展为急性胆囊炎。

- Mirizzi综合征: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黄疸和胆囊炎反复发作。

- 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结石过大,压迫胆囊壁致内膜坏死、穿透而形成瘘管。

- 胆石性肠梗阻: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

- 胆囊癌: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胆囊癌变。

诊断与治疗

1、诊断方法

- 超声检查: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胆囊、胆管形态及结石情况。

- CT检查:从不同角度呈现胆囊、胆管及其周围组织影像,对复杂病情诊断有较大帮助。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无需造影剂就能清楚显示胆管系统全貌,对胆管结石诊断价值高。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等血液和化学方面的改变可辅助诊断。

2、治疗方法

- 手术治疗:包括一般手术(开腹胆囊切除术)和微创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用于较大或症状严重的结石。

- 非手术治疗:采取中西医对症治疗,如消炎利胆类药物控制症状,但效果有限且可能引发并发症。

- 预防措施:饮食上保持均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养成规律进食习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胆结石作为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症状表现各异,并发症严重且治疗需个体化,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定期的体检来降低患病风险,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而言,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也至关重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