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定义与背景
哮喘,即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以气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这种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强,进而在接触多种刺激物时,产生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哮喘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且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若控制不佳,哮喘可能对肺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我国大陆地区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区哮喘患者控制率仅有28.5%,多数患者未得到规范治疗,提高哮喘认知水平,加强规范化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病因与分类
1.病因:哮喘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遗传因素:哮喘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中哮喘患病率较高,研究表明,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 环境因素:室内外变应原、职业性变应原、药物、食物添加剂等均可诱发哮喘,家养宠物、蟑螂、花粉、草粉等常见过敏原,以及大气污染、吸烟、运动等非过敏因素都可能触发哮喘。
- 促发因素: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寒冷空气、化学物质等也可诱发哮喘发作,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也是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
2.分类: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过敏性哮喘:主要由吸入过敏原引起,如花粉、尘螨等。
- 非过敏性哮喘:无明显过敏史,但可能由其他因素诱发,如运动、寒冷空气等。
- 职业性哮喘:由特定工作环境中的刺激物引起,如油漆、活性染料等。
- 药物性哮喘:由某些药物引起,如阿司匹林等。
症状与诊断
1.症状:哮喘的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及凌晨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具体表现如下:
- 轻度哮喘:表现为步行或上楼时气短,可有焦虑,呼吸频率轻度增加,闻及散在哮鸣音。
- 中度哮喘:稍微活动即感气短,需讲话时常中断,有焦虑表现,呼吸频率增加,出现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 重度哮喘:休息时也感到气短,只能单字表达,常有焦虑和烦躁,大汗淋漓,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伴有三凹征,心率增快超过120次/分。
- 危重哮喘:患者无法讲话,嗜睡或意识模糊,哮鸣音减弱甚至消失,脉率变慢或不规则。
2.诊断:哮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结果,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具体诊断依据如下:
- 问诊:详细的病史收集,包括症状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 肺功能检查:包括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舒张试验,用于测定气道反应性和可逆性。
-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评估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
- 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相似症状。
治疗与管理
1.治疗目标:哮喘的治疗目标是达到哮喘症状的有效控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维持最佳肺功能状态、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目标是使患者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2.药物治疗:哮喘的药物治疗分为两大类: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 控制药物:主要用于长期控制病情,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常用的控制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等,这些药物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达到并维持临床控制。
- 缓解药物:用于急性发作时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症状,常用的缓解药物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全身用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等,这些药物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较短,主要用于急救。
3.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哮喘患者还应采取以下非药物措施来辅助治疗和管理病情:
- 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和其他诱发因素,如保持室内清洁、避免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注意保暖等。
-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 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对哮喘疾病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教育内容应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药物使用技巧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急性发作等。
- 定期随访和监测:建立长期的医患沟通渠道,定期随访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通过峰流速仪等工具进行自我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免疫疗法:对于部分难治性哮喘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免疫疗法进行治疗,抗IgE抗体治疗可用于血清IgE水平升高的患者;抗IL-5疗法适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这些生物靶向药物能够针对特定的炎症介质进行阻断,从而改善哮喘控制。
4.注意事项:在哮喘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潜在风险;
- 在急性发作期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对于控制哮喘症状同样重要。
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发病率和患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通过科学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大多数哮喘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症状控制和生活质量改善,由于哮喘的病因复杂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每位患者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加强公众对哮喘疾病的认知和理解也是提高哮喘防治水平的关键所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药物的研发应用,相信哮喘患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