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了解、预防与治疗的综合指南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定义与分类
  2. 症状表现
  3. 发病原因
  4. 诊断方法
  5. 治疗方法
  6. 预防措施

定义与分类

腰椎病是一组以椎间盘退变为主,累及腰椎间盘、腰椎椎管、椎间孔、椎间隙以及腰椎周围软组织的疾病的总称,其发病部位主要在腰部,但也可能出现在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等部位,常见的腰椎病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腰椎间盘突出症:这是最常见的腰椎病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如扭伤、劳损等)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造成髓核向后或后外侧脱出,产生腰腿痛等症状。

2、腰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及周围软组织产生退行性病变,形成刺状的骨质增生,骨刺的形成会对软组织产生机械性的刺激,压迫神经导致神经根水肿变形,进而产生腰腿痛等症状。

3、腰肌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腰部肌肉疲劳损伤。

4、腰椎滑脱:指腰椎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向前移位,可能由于腰椎后附件的峡部断裂或腰椎的退变、老化等原因引起。

5、退变性脊柱侧弯:在骨骼发育成熟后由于脊柱退行性变而引起的侧弯畸形,可能伴随有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问题。

6、腰椎管狭窄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腰椎椎管或椎间孔狭窄,进而引起腰椎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

7、腰椎失稳:腰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引发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症状表现

腰椎病患者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腰痛:这是腰椎病患者最为普遍的症状之一,腰痛的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可能影响翻身和坐立,休息后症状可减轻,但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2、下肢放射性疼痛: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疼痛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跟,疼痛可能是电击样的剧痛,也可能伴有麻木感。

3、下肢麻木、冷感及间歇性跛行:下肢麻木多与疼痛伴发,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纯麻木;间歇性跛行的产生机理及临床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相似,主要是由于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症状。

4、脊柱侧弯: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脊柱侧弯,这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5、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能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发病原因

腰椎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退变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这是椎间盘退变的生理过程,也是腰椎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

2、积累损伤:反复弯腰、扭转等动作最易引起椎间盘损伤,长期的积累损伤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变,使其更容易发生破裂、突出等问题。

3、妊娠: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而腰骶部又承受比平时更大的应力,增加了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4、遗传因素:小于20岁的青少年病人中约32%有阳性家族史,有色人种本症发病率低。

5、发育异常: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和关节突不对称等腰骶部先天发育异常,使下腰椎承受异常应力,均会增加椎间盘的损害。

6、其他因素:急性外伤、半弯腰持重物等情况也可能会诱发该病,突然急性外伤可使腰椎承受异常应力,髓核在突然外力的作用下容易突出到椎管,引发腰椎病;半弯腰持重物可使原本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在受外力作用下突然突出到椎管,引起腰椎病。

诊断方法

腰椎病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判断,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

1、体格检查:通过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检测出患者是否为阳性,让病人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若出现坐骨神经痛即为阳性;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后,再被动背屈踝关节牵拉坐骨神经,检测加强试验是否为阳性,还可检查脊柱的活动度、有无压痛、叩击痛等。

2、影像学检查

- X线平片:通常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一般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屈、伸动力位片和双斜位片,X线平片可显示腰椎的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等变化。

- 造影检查:脊髓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间盘造影等方法可间接显示有无椎间盘突出及程度,但这些方法为有创操作,有的存在并发症,有的技术复杂,所以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少,只在一般诊断方法不能明确时才慎重进行。

- CT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脊柱骨性结构的细节,观察椎间小关节和黄韧带的情况,有助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 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有极大帮助,能清楚地显示出人体解剖结构的图像,全面观察各椎间盘退变情况,了解髓核突出的程度和位置,并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

治疗方法

腰椎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 卧床休息:可以减轻椎间盘压力,有利于减轻椎间盘水肿,缓解疼痛等症状,尤其是腰椎病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是基础治疗手段。

-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肌肉松弛剂等,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还可以使用一些营养神经药物、脱水消肿药物等进行治疗。

- 物理治疗:如牵引、针灸、推拿按摩、热敷、理疗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不适感,牵引治疗能使脊柱后关节嵌顿之滑膜得以复位,可使椎体间隙加大,通过椎间盘内的负压使髓核还纳,解除或减轻脱出的椎间盘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针灸治疗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推拿按摩则可以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康复锻炼: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和稳定性,改善腰椎的功能状态,可以进行一些腰部的伸展运动、桥式运动、腹肌锻炼等。

2、手术治疗:对于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者症状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性的腰椎间盘摘除术、以经皮内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和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松解神经根的压迫、稳定腰椎等。

3、介入治疗:介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在影像引导下将药物或器械直接送达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等。

预防措施

预防腰椎病的发生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加以注意:

1、保持良好的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或跷二郎腿等不良姿势。

2、合理运动: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游泳、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提高腰椎的稳定性,但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造成腰部损伤。

3、控制体重:过重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容易导致腰椎病的发生,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4、注意腰部保暖:寒冷会使腰部肌肉紧张,增加患病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腰部的保暖,避免受凉。

5、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床垫不宜过硬或过软,应选择能够提供良好支撑且符合人体脊柱生理曲度的床垫;枕头的高度要合适,以保持颈椎的正常曲度。

6、避免过度劳累:在工作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