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古老疾病的现代挑战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定义与历史
  2. 病因与分类
  3. 临床表现
  4. 诊断与治疗
  5. 并发症与预防

痛风,一种古老的代谢性疾病,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王者之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疾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定义与历史

痛风(Gout)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晶体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及肾脏等部位而引发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及慢性关节与肾脏损伤,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就对痛风进行了描述,称之为“一滴有害液体流入关节造成的伤害”。

病因与分类

痛风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主要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继发性痛风则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化疗后、慢性肾脏病及某些药物的使用,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也是近年来痛风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痛风的发作往往急骤而剧烈,常在夜间突然发生,以大脚趾关节最为常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功能受限,甚至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初次发作通常在数天至两周内自行缓解,但若未得到妥善治疗,病情将逐渐加重,发作间隔缩短,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肾功能损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血尿酸升高而无临床症状,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诊断与治疗

痛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特别是关节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具有确诊价值,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急性期缓解症状和间歇期降低尿酸水平两个方面,急性期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间歇期则需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水分摄入、适当运动及必要时使用降尿酸药物来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复发,对于已形成痛风石的患者,手术摘除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并发症与预防

痛风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肾结石、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积极预防和治疗痛风及其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限制酒精尤其是啤酒的饮用,保持合理的体重和适量的运动,同时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痛风作为一种古老且日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通过深入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