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认识、应对与预防全攻略

03u百科知识网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急性病的发生愈发频繁,急性病通常起病急骤,症状明显,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了解急性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急性病

急性病是指在短时间内(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突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往往伴随着明显的临床症状的疾病,它与慢性病相对,慢性病通常是逐渐起病,病程较长且病情相对稳定,常见的急性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肠胃炎、急性阑尾炎、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等。

二、常见急性病及其症状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发热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普通感冒属于轻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流感则症状更为严重,可能会出现高热、寒战、全身肌肉酸痛等。

2、急性肠胃炎

- 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等原因导致,典型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多为稀水样便,有时可能带有脓血,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如口干、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精神萎靡等。

3、急性阑尾炎

- 阑尾腔堵塞是其主要病因,常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即疼痛开始时位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后逐渐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阑尾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反跳痛等。

4、急性心肌梗死

- 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胸痛,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 20 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濒死感等症状。

5、脑出血

-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在情绪激动或用力时突然发病,主要症状包括突发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出血部位不同,症状也有所差异,例如基底节区出血常出现偏瘫;脑叶出血可能导致语言、认知功能障碍等。

三、急性病的应对方法

1、现场急救

- 当发现有人突发急性病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 120),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让其立即停止活动,就地平卧或半卧位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对于昏迷的患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对于外伤出血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止血包扎处理。

2、医院治疗

-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X 光、CT、MRI 等),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一旦确诊,通常会采取手术切除阑尾的治疗方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会采用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来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四、急性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 勤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洗手,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需前往应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坚持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2、注意饮食安全

- 选择新鲜、干净的食物,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品和未经煮熟的肉类、海鲜等,不吃“三无”食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不喝生水,避免饮用过量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在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3、定期体检

- 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筛查,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更应重视体检,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压、血糖、血脂检测,以及心电图、腹部超声等检查项目。

4、避免危险因素

- 对于一些特定的急性病,要避免相关的危险因素,吸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要戒烟限酒;长期久坐不动容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工作一段时间后要起身活动;在寒冷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血管收缩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

急性病虽然发病急骤且危害较大,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病的发生风险,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急性病的困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