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越秀区的教育路流水井29号,坐落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庐江书院,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书院,不仅是何氏宗族智慧与财富的象征,更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庐江书院,又名何家祠,由广东何氏族人合建而成,占地面积达1722平方米,其选址考究,布局精巧,依地势而建,坐西向东,取紫气东来之意,书院整体建筑以青砖砌筑,镬盖耳、风火山墙与绿简瓦相得益彰,展现出岭南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门楼上“何家祠道”四字石额庄重其事,门两侧则设有麻石平台,彰显出家族的尊贵地位。
步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庭园,面积约140平方米,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静谧的读书环境,穿过庭园,便是书院的主体建筑——正祠,正祠座北朝南,采用三进式设计,前座头门宽11.75米,深7.5米,门上花岗岩石额刻有“庐江书院”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头门两侧的方形石柱与门上的石额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古朴而庄重的画面。
正祠内,华美、尊贵的气息扑面而来,中堂采用博古纹饰,古朴庄重;堂内则施以金线形通花木雕横披,工艺精湛,巧夺天工,整座中堂给人以通透明亮之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书声琅琅的年代。
书院主体建筑两侧为东、西书舍,以青云巷与天井廊庑相连,布局严谨而又不失灵活,东面书舍一排9间,魁楼一座;西面书舍三排共25间,其余书舍房间共12间,舍门石额分别刻有各县乡名称,如“新会房”、“恩平房”、“龙塘房”等,记录着何氏宗族在各地的辉煌历史。
庐江书院不仅是一处供何氏子弟读书备考的场所,更是何氏宗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象征,在清代,这里是省内何氏家族子弟来广州赴考时饮食起居和温习读书之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温馨而宁静的学习环境,书院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每位入住的学子都能专心备考,不负家族厚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庐江书院的功能也发生了变迁,废科举后,宗族活动逐渐式微,民国时期,书院成为省内何姓族人子弟到省城求学寄宿之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院改为民居,但那份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底蕴却从未消散。
如今,庐江书院已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静静地伫立在繁华都市的一隅,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它不仅是广府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何氏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也可以领略到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庐江书院的修缮与保护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广州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书院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与升级,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书院也被打造成为集文化展示、教育传承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站在庐江书院的门前,仰望那斑驳的门楼与古老的石额,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这座历史悠久的书院不仅见证了何氏宗族的兴衰荣辱与悲欢离合,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