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K值可以用来判断生鱼片原材料的新鲜度
K值法
利用鱼类等肌肉中腺苷三磷酸(ATP)在死后初期分解生成次黄嘌呤核苷(HxR)和次黄嘌呤(Hx)等反应产物的鲜度测定法。腺苷三磷酸在动物肌肉中是一种含量比较恒定的物质。在死后初期腺苷三磷酸的分解过程是:腺苷三磷酸(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磷酸(AMP)→肌核苷酸(IMP)→次黄嘌呤核苷(HxR)与次黄嘌呤(Hx)。肌苷酸的生成和积蓄,会增加鲜味;而它的进一步分解生成的次黄嘌呤核苷和次黄嘌呤的积蓄,意味着鲜味和鲜度的降低。因此采用下式以H、R和Hx的生成数量多少作分子以表示IMP(也包括AMP等)减少的程度。分母中的各
种物质与肌肉中ATP最初含量有关,而与分解变化过程无关。K值是前者对后者的百分比。因此,K值所代表的鲜度和一般与细菌腐败有关的鲜度不同,是反映初期鲜度变化与品质风味有关的生化质量指标,也称为活鲜质量指标。一般采用K值≤20%作为良好鲜度的标准(日本用于生食鱼肉的质量标准),K≤60%作为加工原料的鲜度标准。测定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柱层析法以及应用固相酶或简易试纸等测定法。
其他也有采用测定pH值、组胺、挥发性还原物质等的鲜度鉴定法,但使用不多。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