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什么区别啊
同情心与同理心只差一个字,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指以外人的角度对某个情形产生的赞同与支持的感情;后者是置身其中而产生的认同感,往往有过类似经历;
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区分会更加明显:
同情心:我们会对512汶川地震受灾的同胞产生同情心,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类似的经历,只能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到情况,知道当时非常严重,但可能作为外人可能无法想象当时的受灾群众有多么绝望,多么恐惧。还有遇到乞丐当街乞讨、残疾人无法正常生活、特殊学校里的孩子等等,一般人都只能同情他们的遭遇,而无法用同理心感同身受。
同理心:身边的一个朋友失恋了,大部分人是可以做到用同理心感受失恋的痛苦,甚至还会陷入自己以前的一段感情的悲伤之中。还有为顾客着想的销售顾问,设计教学课程的老师等等都是可以站到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得到一些对方也想要的。
简单的总结一下:站在自己的角度判断出来的认同感是同情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有感同身受的认同感是同理心。
谢谢邀请。在很多人看来,同理心和同情心是类似的概念,它们有相同的词根,有基本相同的情感生发和触发,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同情心好比一瓶发酵的米酒,虽然也是经过外在干扰因素的催化发酵而成,但时间却不用很长。而同理心好比一瓶高年份的陈酿,历经时间长,过程弥久而悠长,底蕴气质完全不同。并且,很多时候,同理心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标准,同情心则不然,具体而言,两者到底有何不同呢?
心理过程和心境历程
心理学上,对于同理心的认知和认识是一个深入发展的动态过程,初步结论是:有同理心的人能够理解、预知别人的情感,并且能够将自己代入对方的处境,客观而冷静的去感知对方的感知,关怀对方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同理心的心理历程是相当复杂而有序的。
具有同理心的人的大脑在定义和处理信息的时候相当繁忙,他们普遍具备解读别人感情变化和起伏的能力,在解码分析以后,他们还需要让自己进入到对方的处境,抛开自己固有的情感和观点,代入对方的思考方式和感情色彩进行思考和体验。
最后,再用对方的感受来输出关怀、安慰和提供切实帮助的方式。这个心理过程对于脑运作处理信息量、心理分辨率和速度是有极高的要求,心境历程长而繁琐,情感体验也是多而复杂的。
相比之下,同情心通常情况下是与道德感挂钩的。我们以仗义行为为例,仗义是一种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共鸣的表露,是对别人的不幸处境所表达的一种情感,或者付诸于行动的关怀和支持,广义上还包含了对于正面、正义的支持。
所以,同情心包含了情感触动和行为付诸两个层面,而付诸于行为则没有必然性,有的时候即使触动情感,也仅仅是停留在情感层面,不会发展为行为。
内在气质阈值
心理学上认为,同理心是亲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具有同理心人内在气质阈值更高,在情感感知、社会情感洞察力方面也更加敏感。他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他们注定是天生的聆听者,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痛楚,感受对方的欢乐,感同身受。因为这种客观而切肤的深度感知和感受,让他们不会随便开口去论断和批评别人,“no judge”就是他们的原则,尊重是他们处事的核心。
同理心是一种内在气质,是一种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心理状态。而同情心因为是感情层面的,是每个人都所具有的。只是不同人的情感出发点不同,触发程度不同罢了,同情心是带有很强的个人感觉感情能力,比较主观,不会遵守:no judge原则,是以当事人的思考方式和好恶程度来表达的。
更重要的是,同理心是一种与别人共情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将它作为衡量情商高低标准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共”字上面,他们对待别人情感态度是有深度的,并且,在情感和思考方面的代入感非常强烈,在心理咨询等方面,是需要这样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
而同情心更强调的是移情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在被外界环境和人、事物触动情感以后,将自己的情感转移给别人,是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和外在表象结合起来,然后生发出的主观的情感。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同情心人都有,而同理心则不一定了。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
我觉得同情心和同理心是一种自我主观感觉。是由于你先天环境造就影响的。
同情和同理都是对于他人的的事情,自身的感受。
同情心是一种更加浅层次的感觉,例如,看到别人家遭难,自己感觉到对方很可怜,觉得对方很惨,但是自己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这一切与我无关,你无法深入的去理解当事人内心的感受,。
而同理心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感情,例如,汶川大地震,当你看到画面上播放的那些受灾场面,那些失去亲人痛苦的悲嚎,你也会忍不住从心底涌现出悲痛的情绪,会止不住哭泣,就如同自己失去了亲人一般。甚至哪怕你回想起来也会忍不住在心底流过一丝悲痛。
所以我认为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就是在于你是否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切身的体会,当事者的感情。
如何理解同理心和同情心
讲“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前提,是以善良为出发点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你抱着一种“你看你当时对我就只有同情,没有同理心”的态度,去看待别人曾对你表现出的善意,那请出门右转不送。因为不论对方表现出的是同情还是同理,我们其实都应以感激的心情回馈对方对我们的关心才是。
我曾向一位朋友提起,我很羡慕他的一种特质,几乎每个人都愿意与他深谈。比如对待同一个我们都知道不会成交的销售,我的态度生硬,充满着质疑和挑战,而对方跟他交谈时明显觉得积极,充满希望。当我看到很有“身份”的“大牛”啃着干面包开会的时候,我觉得“他好惨”,而朋友却说“也许他乐在其中”。
直到前不久,我偶然间看到第一条回复提到的那个“同理心的力量”的视频,联想到我和他对待事物的区别,才似乎找到了那个决定性的问题。
这段视频告诉我们,同理心的四个主要特征:
√ 接受观点
√ 不加评论
√ 看出他人的情绪
√ 尝试与之交流
度娘是这样定义“同理心”的: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我们老生常谈“换位思考”,也讨论为什么有人可以很受欢迎。我想,无非是别人与他们在一起时感觉愉快。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将心比心,体谅别人心情的善良。在别人遇到困难或者心情低落的时候,让对方纾解心结,感到温暖,这种技能除了天赐,也许也可以修炼get。
曾不止一次对朋友说过“至少你还……”的句式,本以为是安慰,殊不知一次敞开心扉的机会,却让受伤的人没有了交流的欲望。后来我有意识的不让自己扮演那个让人把话噎回去的角色,尝试着多保持好奇心,对细节提问。
但这种方式好像并没有非常好的将我们“连结”起来,反而让我觉得交流的太理性,担心会不会压抑了真情流露的部分。再后来,我发现“同理心”可以拆分成两部分看:“同理”和“心”。之前那种用“同理”的技巧还不够,因为说到底,人和人之间,要用“心”。
在我渐渐避免用“至少”开始聊天的时候,有个朋友宣布自己患上抑郁症。作为朋友,我提醒自己,应该唤醒自己内心类似的记忆,走到黑洞里对他说,“嘿,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而如果不这么做,我就还是那个对万事万物充满同情,却对当事人无济于事的“别人”。
但从自己心里找到共鸣,并不是给予对方“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你也可以”,“只要这样做,每个人都能XXXX”这种教育式的反馈,因为那等于抹杀了其独特性的可能。当他感到难过的时候,我们在表达“你的感觉,我知道”的同时,也需要尊重个体差异,毕竟子非鱼,谁也不想自己在别人眼中是绝对的“大众”。
同理心也并不是只有在朋友难过的时候才需要有,当我们赞赏一个人“情商高”,他可能还有这样的表现:在别人讲述其实不怎么好笑的新闻时予以愉快的回应,在别人表达观点时面露微笑积极认可不打断对方,在别人接受表彰时真心的祝贺,在别人分享或者邀请时配合或予以支持。“别人”很享受与他的相处,因为他在那一刻理解对方的期望,并让对方感到共鸣。
进而让人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不少学者认为,狗能从人类的神态中读出情绪,从而以适应人心情的状态与人相处。例如当主人感到沮丧,他的宠物犬通常都会默默的在他身边陪伴。如果久别归家,狗狗会用一切他能表达的方式热烈表达它对主人的思念,毫不吝啬。它不懂什么是同理心,但是主人会觉得,自己的感觉,它知道,因此并不孤单。这就是治愈系汪星人比我们中的大多数做的更优秀的地方。
从前有个人患上精神病,总喜欢撑着一把伞蹲在路边,唯一会说的一句话是:“我是蘑菇,我是蘑菇。”路人有时绕道而行,有时施舍一点硬币,有时嘲笑他疯癫,有时悲悯的请上帝宽恕这个可怜的人。有一天,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在他身边。他转过头疑惑的看着医生,开口问他“你是谁?”医生笑着对他说:“我也是一朵蘑菇。”
走近他,接受他的观点,理解他的行为,让他感到并不孤单。就像最初视频里说的,往往能够让情况好转的,不是“回应”,而是“连结”。
如果这个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右上角点击【关注】,【泛心理课堂】专注为您分享心理、情感、教育等相关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