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护理:宝宝常见疾病预防全攻略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新生儿黄疸
  2. 脐炎
  3. 呼吸道感染
  4. 腹泻

在经历了艰辛的分娩过程后,新生命的到来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与希望,产后对宝宝的护理至关重要,尤其是预防常见疾病,这关乎着宝宝的健康成长,以下是一份详细的产后护理宝宝常见疾病预防指南,助力新手爸妈为宝宝保驾护航。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产后较为常见的现象,约 60%的足月儿和 80%的早产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这是因为新生儿肝脏发育尚未成熟,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

预防措施:

1、尽早喂养:新生儿出生后应尽快母乳喂养,促进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助于降低黄疸程度,一般建议在出生后 1 小时内开始喂奶,按需哺乳,保证充足的奶量摄入,使宝宝每天有足够的排便次数,通常每日排便 4 - 6 次为宜。

2、观察黄疸出现时间与消退情况: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 2 - 3 天出现,足月儿在 10 - 14 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 3 - 4 周消退,若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 24 小时内)、进展过快(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 85μmol/L)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可能需要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等干预措施。

脐炎

宝宝出生后,脐带残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愈合脱落,此期间若护理不当容易引发脐炎。

预防要点:

1、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 75%酒精或碘伏轻轻擦拭脐带残端及周围皮肤 1 - 2 次,从脐带根部开始向外螺旋式擦拭,擦拭时要彻底且动作轻柔,避免来回摩擦,尿布不要盖住脐部,防止尿液污染。

2、密切观察脐部状况:注意脐带残端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异味等异常表现,正常情况下,脐带残端会在出生后 1 - 2 周逐渐变黑、干枯并最终脱落,若发现脐部有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肿胀范围扩大或有臭味,提示可能感染脐炎,需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局部消毒处理、涂抹抗生素药膏或口服抗生素等治疗。

呼吸道感染

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侵袭而引发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等。

预防策略:

1、营造适宜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对流风直吹宝宝,室内温度保持在 22 - 24℃,湿度维持在 50% - 60%,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宝宝呼吸顺畅,减少呼吸道黏膜干燥受损的风险,尽量避免过多人员进出宝宝房间,家人若有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接触宝宝时应戴口罩、勤洗手,防止传染给宝宝。

2、合理喂养与保暖: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能增强宝宝免疫力,尽量坚持母乳喂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给宝宝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或过热,宝宝穿衣以手足温暖、无汗为宜,出汗多时要及时更换衣服,防止汗液浸湿衣物导致宝宝受凉感冒。

腹泻

宝宝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健全,易出现腹泻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等。

预防方法:

1、注意饮食卫生: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及易过敏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宝宝肠胃,若人工喂养,奶具要严格消毒,每次使用后煮沸消毒 5 - 10 分钟,按照奶粉说明书正确冲调奶粉,浓度适宜,避免过浓或过稀。

2、腹部保暖:平时注意宝宝腹部保暖,尤其是在睡眠时,可给宝宝穿上肚兜或使用睡袋,防止腹部暴露受凉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若宝宝已发生腹泻,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可遵医嘱使用益生菌调理肠道菌群,必要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治疗,明确病因后对症用药。

产后对宝宝的精心护理与常见疾病的预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新手爸妈要多学习育儿知识,密切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遇到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为宝宝打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让宝宝茁壮成长。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