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学生的,你家孩子都报了什么兴趣班?哪种对孩子有用呢
这个我有研究。
这个报班很有讲究,我现在对这个事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首先,要功利的报班。
就是,带有目的的报班,就是一定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行。
别给自己整个虚头巴脑的理由,像什么陶冶情操之类的坑爹理由。
就是这个班只要报了,只要学了,就得学出点成绩来。
别学完和没学的样,那样的话还不如省点精力时间和金钱。
另外,这个班不宜报太多。
我以前以为满状态能报六个班,但是现在我觉得满状态四个都太多。时间精力和钱都跟不上,孩子太累家长也受不了。
然后,选择标准以孩子的兴趣为先。
原因很简单,孩子有兴趣就能保证主观能动性,学成的几率也相对较大。
但是要仔细甄别孩子是不是真的有兴趣,因为孩子嘴里的兴趣很有可能并不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他有可能只是被老师忽悠了,觉得报班是一件很好的事。所以他会表现的很有兴趣,但是他实际上没有什么兴趣。
我有个好办法。
试完课以后,就看孩子在家捣鼓不捣鼓。(不要把这个标准告诉孩子,要暗中观察。)
孩子在家还能捣鼓学的内容,并且能持续一段时间,那说明有可能是真爱。可以考虑报班试试。
如果孩子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在捣鼓学习班学习的内容,那可以直接判定孩子对这个项目没有兴趣。
另外,我再提醒一个问题,有很多小朋友会考虑学钢琴之类的乐器。
我建议,谨慎选择。
原因很简单,所有的乐器都是熟练工,训练的时间和质量都必须跟上。训练的质量还能通过花钱的方式来弥补,但是时间没得地方去借,只能统筹。
也就是说,如果报了一个乐器,那么很有可能会压缩在其他项目上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还有钱。
但是,有一个兴趣班可以无视孩子的兴趣,一定要报。那就是硬笔书法,就是练字班。
当然,不报班也行,但是训练一定要跟上。
就说这么多吧。
报不报兴趣班?报什么?报几个?其实,个人认为,决定权还是在于孩子自己。
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都知道,可有时候放在孩子身上,可能就成为“以爱之名”,简称“都是为你好。”
比如打篮球,可以有助于长身高,运动量比较大,还有助于体重较大的孩子减肥,就受到很多家长的喜爱。
朋友家6岁的大宝,就是在家人这样的认识中,被送去打篮球减肥的。结果,第一次课,是哭着结束的。孩子胆子小,总是怕球打着他。
其实,我知道那孩子喜欢轮滑,只是学轮滑就必须买轮滑鞋,况且家人不支持,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我家孩子是2019年5月开始学轮滑的,因为喜欢,一直坚持到现在。在轮滑这项运动上,他特别容易找到自信心。他初学的那双轮滑鞋,也愿意送给朋友家大宝,可最终大宝也没学上轮滑。
其实,报这班,报那班,也是想要宝贝得到更好的成长。怎么更好地成长,也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多一些温暖、耐心的陪伴,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可以多一些鼓励,帮孩子建立起自信心……等等。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里面就有很多的育儿观点,很是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是家风。好的家风,是无形的财富。《人世间》里,都是平民子弟,为何到后来,各家子女有那么大的差异?周家忠厚、大义,与爱抱怨的国庆家,世故、爱算计的春燕家的差异,就区别开来。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里,就需要大人做好孩子的榜样。所以说,家风不正,再多、再好的教育也是徒劳。
第二,是培养好亲子关系。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周家的孩子里,最不讨喜的,可能就是玥玥了。可这也怪不得她,从小在亲戚家,一直呆到16岁,还是因为亲戚家没法再住而被迫回的家,这要她做何感想?在渴望父母关爱的年纪,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亲戚家,有的,只是寄人篱下的自卑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里,就写到: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金钱,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和育,就是渎职。
与孩子的相处,是有有效期的,一旦错过,再难弥补。
第三,培养阅读习惯。因为,不读书可能换来一时的安逸,却需要用一辈子来偿还。
赶超很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所以在临死前,千叮万嘱:文化水平很重要,要是没文化,那早晚是要被社会淘汰的。
更何况,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知识更新如此之快,不学习,随时都会面临被淘汰的结果。
罗振宇在他的《罗辑思维》一书中就提到一个观点,以游牧民族式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核心观点有以下三点:一是不要迷信系统学习。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就是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多涉猎各类知识,去填充自己的大脑,学到的足够多,才能更好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二是不要迷信什么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要允许有不同思想的碰撞,从现实中获得更多反馈,这样更有助于迭代更新。三是不要迷信信息输入,比如说听一个课程,如果只是听,不久就会忘记,要具体运用,行动起来,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看,这些观点,还是从书里获得的。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书架,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
为孩子和自己搭建一个书架,和孩子一起学习,用行动影响孩子,让读书有用论“可视化”,让孩子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平庸的命运。
所以,多陪伴孩子,也会更容易发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和孩子商量着来,看看孩子是否愿意去参加培训班。如果孩子就想呆在家里,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