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医学检查的众多项目中,尿常规检查犹如一面精准的镜子,默默反映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它通过对尿液这一代谢产物的细致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肾脏、泌尿系统以及全身健康的重要信息,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尿常规的奥秘。
尿常规检查的基本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 尿量:正常情况下,成人每 24 小时尿量约为 1000 - 2000ml,多尿(24 小时尿量超过 2500ml)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少尿(24 小时尿量少于 400ml)和无尿(24 小时尿量少于 100ml)则可能与肾功能衰竭、严重脱水、肾后性梗阻等有关。
- 颜色与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呈淡黄色至无色透明,若尿液呈现红色,可能是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如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肾炎等;深黄色可能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如肝炎;乳白色浑浊可能是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等;白色浑浊也可能是脓尿,多见于泌尿系感染。
- 比重:反映了尿液的浓缩程度,受饮水量、排汗量等因素影响,正常尿比重在 1.015 - 1.025 之间,尿比重增高可能见于急性肾炎、心力衰竭、高热等,提示肾脏浓缩功能增强;降低则可能见于大量饮水、尿崩症、慢性肾炎等,表明肾脏浓缩功能减退。
- 酸碱度(pH 值):正常尿液 pH 值在 4.5 - 8.0 之间,平均为 6.0,酸性尿常见于酸中毒、高蛋白饮食等,碱性尿则可能由碱中毒、大量蔬菜饮食、尿路感染等引起,了解尿液酸碱度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如痛风患者尿液常呈酸性。
2、化学检查
- 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少,定性试验为阴性,当尿蛋白定性阳性时,可能是生理性蛋白尿,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等因素引起的暂时性蛋白尿,一般在诱因去除后可恢复正常;也可能是病理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提示肾脏的滤过功能受损,持续的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 尿糖:正常人尿液中葡萄糖含量极微,定性试验为阴性,若尿糖阳性,首先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尤其是血糖水平较高且超过肾糖阈时,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一次性摄入大量糖类、静脉注射葡萄糖、情绪激动等可引起生理性糖尿;某些肾脏疾病如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也可出现尿糖阳性,发现尿糖阳性时,需结合血糖检测来综合判断。
- 尿酮体:酮体是脂肪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正常人尿液中酮体含量很少,定性试验为阴性,尿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时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从尿中排出,严重呕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等情况也可导致尿酮体阳性,因为这些情况下机体能量供应不足,脂肪分解增加,尿酮体的检测对于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发现阳性,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 胆红素与尿胆原:尿液中的胆红素和尿胆原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胆红素代谢产物,正常尿液中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弱阳性,如果尿液中胆红素阳性,多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管结石、胆管癌等)或肝细胞性黄疸(如肝炎、肝硬化等),此时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发生障碍;而尿胆原增多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因为大量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胆红素进入血液,经肝脏代谢后生成较多尿胆原从尿中排出,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胆红素和尿胆原,可以初步鉴别黄疸的类型,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尿常规检查的意义
1、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监测
- 对于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增多是一个重要指标,白细胞的出现表明尿液中存在炎症反应,同时结合细菌培养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病原体,从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通过定期复查尿常规,还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判断感染是否得到控制。
- 在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中,虽然影像学检查(如 B 超、CT 等)是主要手段,但尿常规也可能提供一些线索,结石活动期可能会出现血尿,同时伴有白细胞增多或结晶尿等表现,对于一些较小的结石,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尿液中的变化可能是唯一的提示,因此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结石问题。
- 对于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蛋白、红细胞和管型的检测具有关键意义,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在尿常规上的表现各有特点,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肾病综合征则以大量蛋白尿为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动态观察,医生可以评估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病情进展以及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2、全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尿常规中的尿糖检测是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葡萄糖就会从尿液中排出,出现尿糖阳性,虽然血糖检测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尿常规中的尿糖检测可以作为初步筛查方法,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或家庭检测场景中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如前所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这也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的一个重要警示信号,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这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 肝脏疾病也会影响尿液的成分,肝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胆红素尿和尿胆原增加;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等原因,可能出现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尿蛋白异常等情况,尿常规检查可以作为肝脏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之一,与其他肝功能检查指标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 在溶血性疾病中,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大量的红细胞破坏会导致游离血红蛋白释放入血,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后,血红蛋白从尿液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由于溶血过程中胆红素代谢异常,尿液中的尿胆原也会增加,尿常规检查中的血红蛋白和尿胆原检测对于溶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职业病防治与健康体检
- 在一些职业病的预防和监测中,尿常规检查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汞、镉等)的工作人员,这些重金属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肾脏功能的异常变化,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风险,对于从事化工行业的人群,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影响尿液成分,通过尿常规监测可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
- 在健康体检中,尿常规是一项基本的必查项目,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肾脏和泌尿系统是否处于健康状态,尤其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发现潜在的疾病隐患,许多全身性疾病在早期可能会引起尿液成分的轻微改变,如高血压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等,通过定期的尿常规体检,可以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如何正确留取尿液标本
1、清洁准备
- 在留取尿液标本前,应确保双手和生殖器部位的清洁,男性应翻转包皮清洗尿道口,女性应清洗外阴部,避免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中污染标本,但在清洁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含有特殊化学成分的清洁剂或消毒剂,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2、采集时间
- 一般建议留取晨起第一次的中段尿液作为标本,这是因为晨起的尿液在膀胱中停留时间较长,成分相对浓缩且稳定,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功能状态,但如果是怀疑有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留取随机尿液进行检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检测项目对留取尿液的时间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应遵循医生的指示。
3、采集过程
- 在排尿时,先将前段尿液排弃不用,然后收集中间部分的尿液于清洁、干燥、无渗漏的容器中(通常医院会提供专门的尿常规标本杯),容器应足够大,以确保能容纳足够的尿液进行检测,采集的尿液量应不少于 10ml,在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让其他物质(如纸巾碎屑等)掉入尿液标本中,采集完成后,应尽快将标本送检,如果无法立即送检,应在 2 小时内将标本存放在冰箱(2 - 8℃)中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