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护理伤口感染治疗:守护母婴健康的关键举措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产后伤口感染的原因
  2. 产后伤口感染的症状表现
  3. 产后伤口感染的治疗方法
  4. 产后伤口护理的预防措施

产后护理中,伤口感染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无论是顺产的侧切伤口还是剖宫产的手术切口,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给产妇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如疼痛加剧、伤口化脓、愈合延迟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到母婴的健康,了解产后护理伤口感染的治疗措施,对于保障产妇顺利康复和新生儿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产后伤口感染的原因

1、细菌入侵

- 在分娩过程中,阴道内存在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如果在分娩时会阴侧切或剖宫产手术操作不当,这些细菌可能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在侧切伤口缝合时,如果缝合过密,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而剖宫产手术中,手术室环境若消毒不严格,也会使空气中的细菌掉落在伤口上,增加感染风险。

- 产妇自身免疫力下降也是重要因素,分娩过程会消耗产妇大量体力,导致身体虚弱,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此时,平时存在于皮肤表面或体内的一些非致病性细菌,也可能转变为致病菌,引起伤口感染。

2、伤口护理不当

- 产后恶露是子宫排出的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的混合物,如果恶露长时间浸泡会阴伤口,会使伤口处于潮湿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比如有的产妇在产后没有及时更换卫生巾,或者使用不透气的卫生用品,都可能引发伤口感染。

- 产妇过早进行剧烈运动或过度摩擦伤口部位,也可能导致伤口裂开或加重损伤,进而引发感染,比如在产后过早进行瑜伽等高强度运动,或者穿着过紧的内裤,都会对伤口产生不良影响。

产后伤口感染的症状表现

1、疼痛异常

- 正常情况下,产后伤口在初期会有一定程度的疼痛,但这种疼痛会逐渐减轻,如果出现伤口感染,疼痛会明显加剧,且呈持续性,尤其在活动、触碰或体位改变时更为明显,侧切伤口感染的产妇,在坐下或行走时会感觉伤口剧痛,难以忍受。

2、红肿热痛

- 感染后的伤口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伤口周围的皮肤颜色变红,范围可能逐渐扩大,还会伴有发热感,触摸伤口时温度升高,这是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例如剖宫产伤口感染,腹部切口处的皮肤会变得红肿坚硬,有时还能看到红线向周围蔓延。

3、渗出物增多

- 正常伤口可能会有少量透明的渗出液,但如果感染,渗出物会明显增多,颜色可能变为黄色、绿色或浑浊状,有时还带有异味,这表明伤口内有大量细菌繁殖,机体正在与细菌进行抗争,比如侧切伤口感染后,卫生巾上会迅速被大量的脓性分泌物浸湿。

4、全身症状

- 随着感染的加重,产妇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体温可能升高到 38℃以上,这是身体启动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如果感染进一步扩散至盆腔或其他组织器官,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症状,如腹膜炎导致的剧烈腹痛、腹胀,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产后伤口感染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 医护人员或家属应定期帮助产妇清洁伤口,使用温和的消毒剂,如碘伏或医用酒精,按照正确的方法擦拭伤口及周围皮肤,擦拭时要遵循从伤口中心向外周轻轻旋转的原则,避免将外部细菌带入伤口内部,每次清洁后,要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伤口,防止灰尘和细菌污染。

- 及时更换敷料和内衣裤,如果伤口有较多渗出物,应增加更换频率,一般每天至少更换 2 - 3 次,选择纯棉、透气性好的内裤,避免使用化纤材质的内裤,以免刺激伤口并影响通风透气。

2、调整体位

- 对于侧切伤口感染的产妇,建议采取健侧卧位或半卧位,这样可以减少伤口受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伤口愈合和炎症消退,让产妇左侧侧卧位休息,可减轻右侧会阴侧切伤口的压力,缓解疼痛和肿胀。

- 剖宫产伤口感染的产妇,在卧床休息时可适当抬高床头 30° - 45°,以利于腹腔内渗液引流,减轻腹部切口张力,缓解疼痛,要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翻身或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防止肺部并发症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治疗

- 根据伤口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未获得药敏结果之前,可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酯)、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甲硝唑等,这些抗生素能够有效覆盖常见的致病菌,如厌氧菌和需氧菌,对于剖宫产术后伤口感染的产妇,可在医生指导下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和甲硝唑,一般疗程为 7 - 10 天。

- 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产妇的反应,包括是否有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和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功能损害等),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要按照医嘱按时、足量给药,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彻底控制感染。

2、止痛药物

- 对于疼痛较为剧烈的产妇,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常用的止痛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镇痛作用,对轻中度疼痛有较好的缓解效果,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布洛芬除了止痛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减轻伤口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的疼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新生儿,因此在使用期间应暂停哺乳,并及时挤奶,保持乳腺通畅。

3、局部用药

- 可在伤口表面涂抹一些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这些药膏能够直接作用于伤口表面,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促进伤口愈合,涂抹药膏时要确保伤口清洁干燥,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药膏,均匀涂抹于伤口及周围皮肤,厚度适中,避免药膏过多流入伤口内影响愈合,一般每天涂抹 3 - 4 次。

(三)手术治疗

1、清创引流

- 如果伤口感染严重,形成脓肿或有大量坏死组织积聚,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进行清创引流手术,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切开脓肿或清除坏死组织,彻底冲洗伤口内部的脓液和异物,对于侧切伤口形成的脓肿,医生会用手术刀切开脓肿表面,排出脓液,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腔隙,去除坏死组织和脓苔。

- 清创后,可在伤口内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以保持引流通畅,防止脓液积聚再次形成脓肿,引流条或引流管一般需要根据引流情况定期更换,直到伤口内无明显脓液引出且肉芽组织开始生长良好为止。

2、拆除部分缝线

- 当发现伤口感染且缝线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时,可能需要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这是因为缝线可能会成为异物刺激源,加重炎症反应并阻碍伤口愈合,在剖宫产术后 5 - 7 天,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且有脓性分泌物渗出,经评估后可拆除部分缝线,让伤口内的积液或脓液充分引流出来,拆除缝线后,要对伤口进行重新处理和包扎,继续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产后伤口护理的预防措施

1、加强孕期保健

- 孕妇在孕期应合理饮食,摄入均衡的营养,包括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增强身体抵抗力,要积极治疗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产后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趋化功能会减弱,容易导致产后伤口感染。

2、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分娩时要积极配合医生和助产士的操作,避免因过度紧张和不配合导致产程延长或不必要的会阴侧切损伤,在分娩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会阴部,正确用力,减少胎儿娩出时对盆底组织和会阴部的过度拉伸和撕裂伤,在宫缩间歇期要学会放松全身肌肉,保存体力,在宫缩高峰期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屏气用力。

3、产后个人卫生管理

- 产后要保持身体清洁卫生,尤其是会阴部和腹部切口部位的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部 2 - 3 次,从前向后清洗,防止肛门部位的细菌污染会阴伤口,大便后要及时清洗肛门和会阴部,避免恶露和粪便刺激伤口,洗澡时应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