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经历了十月怀胎与艰辛分娩,新妈妈们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却被产后身体的种种不适困扰,其中产后脾虚就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妈妈的身体恢复,还可能连带影响宝宝的口粮供应,别担心,今天就来详细聊聊如何科学调理产后脾虚,助力宝妈重焕活力。
产后脾虚知多少?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孕期母体大量精血滋养胎儿,生产时又耗气伤血,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出现脾虚之症,产后脾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等,新妈妈们若发现自己符合上述症状,很可能已受脾虚“纠缠”。
饮食调理:滋养脾胃的美味魔法
易消化为先
产后初期,肠胃功能尚在恢复,饮食应选择小米粥、软面条、山药糊这类易消化食物,小米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熬成粥后暖胃健脾;山药健脾益胃助消化,做成细腻的山药糊,温和滋补,减轻脾胃负担。
营养均衡搭配
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可适量增添富含蛋白质的鱼肉、鸡肉,搭配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例如清蒸鲈鱼,肉质鲜嫩,易于消化吸收,搭配清炒时蔬,营养全面又可口,但要注意烹饪方式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盐,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刺激脾胃。
穴位按摩:指尖上的调养秘籍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每晚睡前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每次按压 5 - 10 分钟,力度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此穴是人体保健要穴,有“长寿穴”之称,经常按摩可健脾胃、强身健体,改善脾胃运化功能。
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手掌根部轻轻顺时针按揉中脘穴 3 - 5 分钟,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缓解胃部胀满不适,促进脾胃气机升降。
中药调理:传统良方的现代应用
若产后脾虚症状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成药,如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等多味中药组成,能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症状;八珍颗粒,益气补血,适用于气血两虚夹杂脾虚者,帮助恢复体力,提升脾胃机能,但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切勿自行用药。
生活习惯:点滴改变,筑牢健康基石
规律作息
新妈妈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保证每天 7 - 8 小时充足睡眠,夜晚是身体自我修复黄金期,充足睡眠利于脾胃气血调养。
适度运动
产后身体允许情况下,可进行散步、产后瑜伽等温和运动,散步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消化功能;产后瑜伽一些简单体式,如猫牛式、脊柱扭转式,有助于调节脏腑气血,强健腰腹,间接辅助脾虚调理,但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过度劳累。
产后脾虚虽常见,却也并非“顽疾”,通过饮食、穴位按摩、中药及生活习惯全方位调理,新妈妈们定能慢慢恢复元气,以最佳状态陪伴宝宝成长,愿每一位宝妈都能告别脾虚困扰,拥抱健康美好的产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