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可能受到肺炎的侵袭,在当今社会,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肺炎依然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肺部健康。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疾病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感染性肺炎最为常见,包括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和寄生虫性肺炎等,细菌性肺炎常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杆菌等引起;病毒性肺炎则主要由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发;而真菌性肺炎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器官移植术后或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主要致病菌有念珠菌、曲霉菌等,一些理化因素,如吸入有毒气体、放射性损伤等,也可能导致肺炎的发生。
肺炎的症状表现多样,轻重程度因病原体、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异,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高热常可达 39℃以上,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热型,伴有畏寒、寒战,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咳出白色粘液痰或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胸痛常为刺痛或钝痛,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病变累及胸膜时疼痛更明显,呼吸困难则表现为呼吸急促、浅快,严重时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等缺氧表现,甚至可导致呼吸衰竭,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全身症状,在老年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意识模糊等,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肺炎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包括是否有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吸烟史、近期是否接触过呼吸道感染患者等,体格检查时,可能会发现患者有发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肺部湿啰音或管状呼吸音等体征,实验室检查对于明确病因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若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则可能提示病毒感染为主,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也可升高,病原学检查是确定病原菌的关键,常用的方法包括痰培养、痰涂片找病原体、血培养、胸腔积液培养等,但这些检查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出结果,且阳性率并非 100%,对于怀疑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可采用咽拭子或鼻拭子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是肺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和密度等特征,对于鉴别诊断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具有重要价值,CT 检查对肺部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晰,尤其是对于隐匿性病灶、小叶性肺炎等的诊断优于 X 线检查。
一旦确诊为肺炎,应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支持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等,抗感染治疗是肺炎治疗的核心环节,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对于细菌性肺炎,经验性用药通常首选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待病原学检查结果回报后,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呼吸喹诺酮类药物或大环内酯类药物,病毒性肺炎则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如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可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对于重症肺炎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进行强化治疗,并适当延长疗程,支持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止咳、祛痰、吸氧等措施,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避免因高热引起惊厥、脱水等并发症,咳嗽剧烈者可给予止咳药,但应避免使用强力镇咳剂,以免影响痰液排出,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使用祛痰药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吸氧可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根据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吸氧浓度和流量,对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预防并发症也是肺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脓胸、肺脓肿、心包炎、心肌炎、休克等,对于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除了积极治疗肺炎患者外,预防肺炎的发生同样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肺炎疫苗是预防肺炎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肺炎疫苗包括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可有效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流感疫苗的接种也能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性肺炎的风险,建议老年人、婴幼儿、冬春季流感流行季节前、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2、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预防肺炎的发生,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3、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肺炎至关重要,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时等,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减少手部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臂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给他人,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每天至少开窗通风 2 - 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以减少室内空气中的病原体浓度,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影院等,在流感高发季节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4、管理基础疾病:许多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患上肺炎,积极治疗和管理这些基础疾病,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对于预防肺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因药物导致免疫功能过度抑制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5、戒烟限酒:吸烟是导致肺部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患肺炎的风险明显高于非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害支气管黏膜的纤毛上皮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使呼吸道的防御能力下降,吸烟者应尽早戒烟,以降低肺炎的发病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对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也应注意限制饮酒量。
肺炎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疾病,但通过深入了解其相关知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及时规范的治疗,我们可以大大降低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护肺部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肺部健康,预防肺炎的发生,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