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过敏症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健康问题,它如同一个隐藏在生活中的“隐形杀手”,可能在不经意间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巨大困扰,本文将深入探讨过敏症的成因、常见类型、症状表现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复杂病症,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与保护能力。

过敏症,医学上又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机体对某些原本无害的物质(如花粉、食物、药物等)产生了过度的免疫反应,当人体首次接触某种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入侵者,并启动免疫防御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产生一种名为免疫球蛋白 E(IgE)的特殊抗体,IgE 会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到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就会与已结合在细胞表面的 IgE 发生特异性结合,触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如组胺、白三烯等多种生物活性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引发一系列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红斑、水肿,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胃肠道痉挛、腹泻等。
过敏原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有花粉、柳絮、尘螨、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空气污染物中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花粉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主要诱因之一,每年春季和秋季,植物花粉大量散播在空气中,被易感人群吸入后极易引发过敏反应,尘螨则是一种常年存在的室内过敏原,它们以人体脱落的皮屑为食,广泛存在于家居环境的床垫、被褥、枕头、地毯等地方,其排泄物和尸体都是强烈的变应原,可导致过敏性鼻炎、哮喘和皮肤湿疹等疾病。
食物过敏原也不容忽视,常见的有牛奶、鸡蛋、鱼虾蟹贝类海鲜、坚果(如花生、核桃、腰果等)、大豆、小麦等,食物过敏的症状多样,从轻微的口腔瘙痒、嘴唇肿胀到严重的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不等,有些人对花生过敏,食用后可能会出现喉咙发痒、嘴唇肿胀、全身起疹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呼吸急促、意识丧失等过敏性休克表现,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药物过敏也是过敏症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药物都可能成为过敏原,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镇静催眠药等,药物过敏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发热等,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等严重皮肤损害,还可能累及内脏器官,导致肝损伤、肾损伤、血液系统异常等并发症。
过敏症的症状表现因过敏原种类、个体差异而异,但总体来说可分为皮肤症状、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和全身性症状四大类,皮肤症状最为常见,包括瘙痒、红斑、风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荨麻疹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风团,伴有剧烈瘙痒,风团时起时消,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呼吸道症状主要有打喷嚏、流涕、鼻塞、鼻痒、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过敏性鼻炎患者往往在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而支气管哮喘患者则可能出现发作性喘息、胸闷、咳嗽,尤其是在夜间和清晨症状更为明显。
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口唇肿胀、口腔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食物过敏引起的胃肠型过敏反应,患者可能在进食后短时间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全身性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乏力、发热、关节疼痛等,在一些严重的过敏反应中,还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急剧下降、脉搏细弱、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危急症状,这是过敏症最为严重的一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治疗。
面对过敏症的威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至关重要,对于已知过敏原的患者,避免接触是预防过敏发作的关键,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减少外出时间,尤其是早晨和傍晚花粉浓度较高时;如需外出,应佩戴口罩、眼镜、帽子等防护用品,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并清洗鼻腔和面部,对尘螨过敏者,要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织物,使用防螨床垫罩、枕套等,保持室内通风透气,降低室内湿度至适宜范围(50% - 60%),以减少尘螨滋生。
对于食物过敏者,应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避免食用含有过敏原的食物及其制品;在外就餐时,要向服务员明确告知自己的过敏情况,确保食品安全。
在药物治疗方面,抗组胺药是常用的缓解过敏症状的药物之一,它通过竞争性阻断组胺 H1 受体,减轻组胺对血管、平滑肌等组织的作用,从而缓解瘙痒、红斑、风团等症状,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异丙嗪等)具有中枢镇静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瘙痒引起的烦躁不安情绪,但因其易透过血脑屏障,可引起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服用后不宜驾驶车辆或操作机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相对第一代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安全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不会引起明显的嗜睡反应,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
对于一些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重度哮喘发作等,糖皮质激素是重要的治疗药物之一,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迅速控制病情发展,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体重增加、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局部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等)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减轻鼻腔炎症,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且全身吸收较少,副作用相对较小。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除了使用糖皮质激素外,还应按需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这类药物能够迅速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
免疫治疗也是近年来治疗过敏症的一种新兴方法,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通过逐渐增加患者对过敏原的暴露剂量,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减轻或消除过敏症状,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皮下注射免疫疗法(SCIT)和舌下含服免疫疗法(SLIT),SCIT 是将一定浓度的过敏原提取物注射到皮下,然后逐渐增加剂量和浓度,经过长期的治疗过程(通常需要 3 - 5 年),使患者体内产生特异性 IgG 抗体,这种抗体可以与过敏原结合,阻止其与致敏肥大细胞表面的 IgE 抗体结合,从而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SLIT 则是将过敏原提取物滴于舌下含服,同样通过逐渐增量的方式诱导免疫耐受,免疫治疗虽然疗效确切,但治疗周期较长,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需要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
过敏症是一个复杂的健康问题,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过敏症的成因、症状和应对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避免过敏症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