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皮肤的广袤舞台上,荨麻疹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它以风团的形式展现,时隐时现,瘙痒难耐,犹如肌肤深处的神秘访客,挑战着人们的健康与舒适,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荨麻疹的神秘面纱,深入探寻这一常见皮肤病的奥秘,为有效应对它做好充足准备。
荨麻疹的本质与病因
(一)本质特征
荨麻疹,医学名为urticaria,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皮肤疾病,其本质是皮肤黏膜的小血管扩张以及渗透性增加,进而引发局限性水肿反应,这种反应在皮肤上呈现出大小不等的风团,颜色鲜红或苍白,常常伴有剧烈的瘙痒感,仿佛有无数只蚂蚁在皮肤上爬行,这些风团如同变幻莫测的云朵,时起时消,来去匆匆,且消退后通常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宛如一场肌肤上的“魔法幻影”。
从发病机制来看,当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原或受到特定刺激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释放出如组胺、5 - 羟色胺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皮肤小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大门”,使得血浆渗出,形成风团。
(二)病因探究
1、外源性因素
- 食物因素:许多日常食物都可能成为荨麻疹的“罪魁祸首”,鱼虾类、蛋类、奶类等动物蛋白,它们蕴含丰富的蛋白质,但对于部分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却如同“定时炸弹”,一些蔬菜水果,像柠檬、芒果、西红柿等,以及酒类、饮料等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某些腐败变质的食物和食品添加剂更是不容忽视的诱因,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人体的免疫防线。
- 呼吸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空气中飘散的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等微小颗粒,如同无形的“间谍”,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或附着在皮肤表面,引发免疫系统的警觉,尘螨也是常见的过敏原之一,它们藏身于床垫、枕头、地毯等家居用品中,与人类亲密接触,随时可能触动荨麻疹的“开关”,还有一些挥发性化学品,如清洁剂、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等,也可能成为诱发荨麻疹的“黑手”。
- 药物因素: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引发荨麻疹,免疫介导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而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则直接影响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2、内源性因素
- 慢性隐匿性感染:体内潜藏的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犹如隐藏在身体内部的“定时炸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它们持续在体内作祟,不断激发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从而引发慢性荨麻疹,这些感染往往不易被察觉,却在暗中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 精神及内分泌因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劳累、抑郁等精神状态,如同一场内心的“风暴”,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甲状腺疾病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可能导致机体代谢失调,免疫功能失衡,增加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 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荨麻疹的重要内源性因素之一,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故障,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时,就可能引发荨麻疹,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紊乱状态,容易产生针对自身皮肤组织的免疫反应,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更容易受到过敏原的侵袭,从而诱发荨麻疹。
荨麻疹的分类与症状表现
(一)急性荨麻疹
急性荨麻疹就像一阵突如其来的旋风,发病急骤,但往往在数日内便可痊愈,它的皮疹表现为发作性的皮肤黏膜潮红或风团,风团形状各异、大小不等,颜色多为苍白或鲜红,这些风团如同调皮的孩子,时起时消,单个风团的存在时间通常不超过 24 - 36 小时,且消退后不留痕迹,患者自觉瘙痒剧烈,部分人还会伴有发热、关节肿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气憋、呼吸困难、心悸等全身症状,仿佛全身都陷入了一场“战争”。
(二)慢性荨麻疹
与急性荨麻疹不同,慢性荨麻疹更像是一场持久战,其病程大于等于 6 周,风团反复发作,如同顽固的“幽灵”,纠缠着患者,80% - 90%以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这使得治疗变得极为困难,慢性荨麻疹的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但持续时间更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更为持久,长期的皮肤瘙痒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除了急性和慢性荨麻疹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荨麻疹,患者的皮肤对外界机械刺激极为敏感,即使是轻轻搔抓或划碰,皮肤就会出现线状风团,如同被施了“魔法咒语”一般,寒冷性荨麻疹则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可在接触冷风、冷水后数分钟内发病,局部出现瘙痒性水肿和风团;遗传性寒冷性荨麻疹较为罕见,属显性遗传,女性多见,婴儿期发病后可持续终生,受冷后数小时才出现泛发性风团,伴有烧灼感,同时可能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关节痛和白细胞增多等症状,胆碱能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期,在遇热(热饮、热水浴)、情绪激动和运动后出现皮疹,表现为 1 - 3mm 大小的小风团,周围有红晕,常伴有消化道症状,血管性水肿也叫巨大荨麻疹,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型,获得性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大片暂时性水肿,边缘不清,肤色或稍带苍白及淡红色,好发于皮下组织较疏松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外生殖器和手足背部等部位,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常在儿童期发病,有家族史,表现为局限性水肿,非凹陷性,不痒,单发并局限于面部或一个肢体,1 - 2 天可消退,若发生在咽喉部则极为危险。
荨麻疹的诊断方法
(一)详细病史询问
医生会像一位耐心的侦探,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可疑的过敏原,如食物、药物、环境中的物质等;近期是否有感染史,包括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是否存在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情况;家族中是否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荨麻疹的可能病因至关重要,就像拼图中的关键碎片,能帮助医生初步勾勒出疾病的轮廓。
(二)体格检查
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查看风团的形态、大小、分布情况,判断是否伴有血管性水肿等其他皮肤症状,还会检查患者的口腔、咽喉部,看是否有黏膜水肿;触摸患者的皮肤温度,感受是否有发热;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尤其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浅表淋巴结,通过这些检查,医生能够进一步收集关于病情的重要线索。
(三)实验室检查
为了更精确地诊断荨麻疹,实验室检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过敏反应,如果怀疑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可能会进行抗核抗体(ANA)、抗双链 DNA 抗体等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疑似与特定病原体感染相关时,可能会进行病原学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就像一把把精准的“钥匙”,帮助医生打开确诊荨麻疹的大门。
荨麻疹的治疗方法
(一)避免过敏原
这是治疗荨麻疹的首要策略,患者需要仔细回顾自己的生活细节,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对某种食物过敏的患者应坚决杜绝食用该食物及其制品;对花粉过敏的人在花粉传播季节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眼镜等防护用具;对尘螨过敏者要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更换替代药物,只有远离过敏原,才能从源头上阻止荨麻疹的发生。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常用的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它们的优点是起效快、副作用相对较小,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瘙痒、减轻风团等症状,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口服抗组胺药往往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部分患者在服药后可能会出现嗜睡、口干等副作用,因此建议在夜间服用。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适用于病情较重、伴有喉头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荨麻疹患者,常用的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