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的轮回中,春天宛如一位温婉的使者,带着勃勃生机与希望悄然降临,春季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季节,人体的生理机能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此时顺应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能够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春回大地,自然界一片生机盎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开始从内向外生发,就像一颗种子,在温暖与滋养下努力冲破土壤,向上生长,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人体可能会因适应不良而出现“春困”现象,春困,是人体在春季常见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困倦乏力、精神不振等,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皮肤和末梢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供应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同时春季代谢增强,消耗更多的氧气,使人感到困倦,要缓解春困,需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遵循“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的养生原则,让身体充分休息,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一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供氧充足,有效驱散困意,在饮食方面,可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食物,如薄荷、柠檬、绿茶等,其清新的气味能够刺激神经,振奋精神。
春季是肝气疏泄、升发的季节,五行中肝属木,与春季的生发之气相应,肝脏主疏泄与藏血,对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情绪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肝气疏泄不畅,易导致情志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问题,春季养肝尤为重要,在情志调养上,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踏青郊游,亲近大自然,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约上三五好友去郊外踏青,感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让心灵得到宁静与慰藉,在饮食调理方面,应多吃绿色蔬菜,如菠菜、韭菜、西兰花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肝脏排毒和代谢,还可适量食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玫瑰花茶、佛手瓜等,按摩穴位也是养肝的好方法,常按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和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 1 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能起到疏肝解郁的功效。
春季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俗话说:“百病从口入,邪从肺起。”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极易受到外邪侵袭,春季养肺不可忽视,首先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加强体育锻炼,如跳绳、踢毽子、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在饮食调养上,宜清淡,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肺生津的食物,梨具有清热降火、润肺化痰的功效,可将梨切片煮水饮用;银耳富含胶质,能滋阴润肺,可制作银耳莲子羹;百合则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可用于煲粥或炖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换气,减少病菌滋生,也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
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湿度逐渐增大,各类细菌、病毒繁殖活跃,肠胃疾病也进入高发期。“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对于人体的营养吸收和气血生化至关重要,春季养脾胃,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油腻、不洁食物,防止病从口入,饮食应以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如小米粥、山药粥等,小米粥具有健脾和胃、补虚养身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弱者食用;山药则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可蒸煮后直接食用或用于煲汤,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减轻肠胃负担,适当补充益生菌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免疫力,可通过食用酸奶、发酵豆制品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来实现。
春季养生还需注重“防风”,春风虽带来了温暖与生机,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风性”,容易引发一些疾病,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可单独致病,也可与其他邪气合而伤人,在春季,要注意防风保暖,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帽子、围巾等防护用品,避免风邪直中头部和呼吸道,居住环境应保持温暖干燥,避免潮湿阴冷,在起居方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免在风口处久站或久坐。
春季是养生的黄金时期,通过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注重情志调养、脏腑养护以及疾病预防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能够让我们在春日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全年的身体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用心呵护自己,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畅享生命的健康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