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关节扭伤,这一常见却令人困扰的伤病,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不请自来,无论是运动场上的激烈角逐,还是日常活动中的意外小插曲,都有可能引发关节扭伤,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与不适,还可能对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入了解关节扭伤,掌握正确的预防、急救和康复方法,对于保护我们的关节健康至关重要。
关节扭伤的成因与机制
1、外力因素
- 运动损伤:在各类体育运动中,如篮球、足球、跑步等,运动员频繁地做出急停、转身、跳跃等动作,这些高强度且复杂的动作容易导致关节承受过度压力或扭曲力,篮球比赛中,球员快速变向突破时,踝关节可能因无法及时适应身体的惯性和方向的改变而扭伤;足球运动员在射门瞬间,支撑腿膝关节过度扭转,易造成膝关节内翻或外翻损伤。
- 意外跌倒:日常生活中,不慎滑倒、绊倒等情况也常导致关节扭伤,当人体失去平衡摔倒时,手部或脚部会本能地先着地以支撑身体,此时手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等部位极易受伤,比如老人在湿滑地面行走时摔倒,腕关节可能会因过度弯曲或扭转而发生骨折或脱位;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奔跑不稳摔倒,踝关节容易扭伤。
2、自身因素
- 关节结构特点:不同关节的结构决定了其稳定性和易损性存在差异,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之一,但其结构相对单薄,周围肌肉和韧带相对较弱,在运动中容易受到损伤,而且踝关节的内翻角度比外翻角度大,这使得踝关节在起跳落地或行走时更容易发生内翻扭伤,膝关节则由于其承担着身体大部分重量,同时还需要具备屈伸、旋转等多种功能,在结构上较为复杂,也容易因各种原因受损。
- 肌肉力量不平衡:肌肉力量在维持关节稳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身体某些部位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就会增加关节扭伤的风险,比如大腿前侧股四头肌与后侧腘绳肌的力量失衡,可能导致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扭伤,核心肌群薄弱也会间接影响下肢关节的稳定性,因为核心肌群负责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当核心肌群力量不足时,下肢关节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保持身体的稳定,从而增加了受伤的可能性。
关节扭伤的症状表现
1、疼痛:扭伤后,患者首先会感到关节局部剧烈疼痛,疼痛程度因扭伤的严重程度而异,轻度扭伤可能只是轻微的隐痛或刺痛,而重度扭伤则会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痛,疼痛在活动关节时会明显加重,尤其是在受伤后的最初几天,即使轻微触碰受伤部位也可能引发剧烈疼痛,踝关节扭伤后,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会感到明显的疼痛,甚至无法承重。
2、肿胀:扭伤会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出现炎症反应,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局部肿胀,肿胀通常在受伤后的数小时内逐渐显现,严重时可使关节明显增粗变形,肿胀的程度与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一般轻度扭伤肿胀较轻,而重度扭伤可能出现严重的肿胀,甚至波及整个肢体。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关节的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屈伸、旋转关节,或者在进行这些动作时会感到极度困难,膝关节扭伤后,患者可能无法蹲下或站起,踝关节扭伤会影响行走和上下楼梯,活动受限的程度也是判断扭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节扭伤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 视诊:医生首先会观察关节的外形,看是否存在红肿、畸形等情况,通过视诊可以初步判断关节是否有骨折或脱位等严重损伤,踝关节扭伤后若出现明显肿胀和畸形,可能是骨折或脱位的表现;而单纯的软组织肿胀则提示为扭伤。
- 触诊:轻轻触摸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和韧带,了解有无压痛、肿块等异常情况,压痛点的位置和程度可以为判断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提供重要线索,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扭伤时,触诊内侧副韧带走行处会有明显压痛;而在半月板损伤时,可能会有关节间隙的压痛。
- 活动度检查:让患者主动活动受伤关节,观察其屈伸、旋转等活动范围是否受限,并与健侧进行对比,这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评估关节的功能状态和损伤程度,正常的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约为 0° - 135°,若患者受伤后屈伸活动度明显减小,则提示可能存在较重的损伤。
2、影像学检查
- X 线检查:X 线主要用于排除骨折和脱位,虽然 X 线不能直接显示软组织损伤情况,但对于判断关节骨骼结构的完整性非常重要,踝关节扭伤后拍摄 X 线片,可以确定是否有踝骨骨折或脱位。
- 磁共振成像(MRI):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晰地显示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半月板等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关节扭伤,如膝关节半月板撕裂、交叉韧带损伤等,MRI 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具有便捷、无创的优点,可用于初步评估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情况,它可以实时观察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结构变化和血流情况,对于一些浅表关节的损伤诊断具有一定价值,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踝关节周围韧带的水肿和部分撕裂情况。
关节扭伤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1、急性期处理(RICE 原则)
- 休息(Rest):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关节继续受力,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让受伤的关节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踝关节扭伤后,应避免行走、跑步等负重活动,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或卧床休息。
- 冰敷(Ice):在受伤后的 48 小时内,每隔 2 - 3 小时进行一次冰敷,每次 15 - 20 分钟,冰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可以使用冰袋、冷毛巾或冷冻的矿泉水等进行冰敷,但要注意避免冰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皮肤。
- 压迫(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关节进行适度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和肿胀,包扎时要注意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缠绕,松紧度要适中,既能达到压迫止血的效果,又不影响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踝关节扭伤后可以用弹性绷带包扎脚踝部位,但要注意不要过紧,以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 抬高(Elevation):将受伤的关节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位置,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以在休息或睡觉时使用枕头或其他物品将受伤的肢体垫高,小腿骨折或踝关节扭伤后,可将腿部垫高约 20 - 30 厘米。
2、药物治疗
-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可以缓解关节扭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一般在受伤后即可开始服用,但要注意遵循医嘱,避免长期大量使用,以免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副作用。
- 活血化瘀药:如三七伤药片、云南白药胶囊等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在受伤后适当时间开始服用,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和组织修复。
3、物理治疗
- 热敷:在受伤后的 48 小时后,可改用热敷,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消散,缓解肌肉痉挛,可以使用热毛巾、热水袋或红外线灯等进行热敷,每次 20 - 30 分钟,每天数次,膝关节扭伤恢复后期,热敷可以改善膝关节周围的血液供应,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
- 电疗:包括超短波、微波等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电磁波产生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受伤部位,起到消炎、消肿、止痛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电疗一般在受伤后的一周左右开始进行,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和方法。
- 康复训练:在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应尽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恢复关节的活动度、肌力和稳定性,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力量训练和功能性训练,踝关节扭伤后,可先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被动活动练习,然后逐渐进行抗阻训练和平衡能力训练。
康复训练是关节扭伤治疗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运动能力,但康复训练需要在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患者应保持耐心和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